师古不泥 不断创新


程幸,景德镇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高岭陶艺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会员。1994年毕业于江西工艺美术技术学院美术设计专业1998年毕业于大连轻工学院,2003年结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班现代陶艺专业。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常务理事、景德镇中山画院副院长,其画风清新灵动,从传统古彩中脱颖而出,近年来声名鹊起,头角崭露。在她二十多年的陶瓷艺术生涯里,长期从事于陶瓷古彩装饰艺术的研究。

师古不泥 不断创新

特邀通讯员:杜树文

  陶瓷古瓷装饰是中华名族艺术的国粹,往往在传统题材上可分为历史题材、祥瑞题材;特别是祥瑞题材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美学传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超的技艺水平,卓越的艺术成就。程幸的古彩“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平淡中营造出尤为可贵的内在神韵。师古不泥,不断创新,她摒弃浮华、甘守寂寞、潜心钻研,既继承传统,又发扬光大,坚守自己的秉性和所好,这就是程幸作品里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景德镇学院教授、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常务理事、景德镇中山画院副院长程幸,凭借其清新灵动的画风,从传统古彩中脱颖而出,近年来声名鹊起,头角崭露。在她二十多年的陶瓷艺术生涯里,长期从事于陶瓷古彩装饰艺术的研究,她的作品刚健雄浑,气势磅礴,熔今铸古,立意新颖,不囿于一格,线条工整细密,色彩对比强烈,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又有强烈的现代美感。

  在她个人工作室内,欣赏着一幅幅精美的陶瓷作品,一边品着红茶,一边聊着……。

  程老师对古彩继承与发扬的见地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我本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我认为艺术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在艺术创作上,最忌讳的就是因为有了所谓的一席之地,就固步自封,不求创新;当然,这种创新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谋求改变。”如她曾经获得国家百花奖的瓷画作品《甜蜜》,属于早期传统花鸟画,构图上疏朗有致,画中树干采用“排线”笔法表现,齐而不板,既表现了物体结构特点,又表现出阳阴明暗变化,加强了装饰风;牡丹形态各异,或是含苞欲绽,或是盛开怒放;又见鸳鸯游戏其中,以水波衬托。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秀美灵动,抛弃了传统古彩刻板的画面形式。程幸古彩作品中既有古彩的特色本质,又融合了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在古彩技法革新和形式上的有机结合。她的古彩作品多以鸳鸯、蝴蝶、双栖凝视的双雀为题材,配以蝶恋花、荷花、梅花、牡丹花、草菊、竹子等相映衬,整个画面体现一种和谐、恩爱的人间之美,把大自然中的美妙风景跃然于作品中,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花鸟画的“比兴”形式,以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牡丹寓意富贵荣华,菊花象征富足,花色娇艳,良禽相悦,整体布局吸人眼球,情趣盎然。为古彩在瓷器上施画增加了装饰性和意韵美。其笔下的各种花卉,或临岸倚岩,树虬花疏,含苞半开;或沐风洗雨,枝闲花茂,离披烂漫;或披烟带雾,娇嫩盈枝;或临雪照月,低回偃折,把各种花卉的高格逸韵描绘得情景交融,令人心旷神怡。各种花卉的下部画有折石,循守古彩画石旧例,用钉头鼠尾描勾画出石的层次质感,竖石在立面上以横线代皴,深化了“危亭势揖人,顽石默不语”的衬景匠心。笔简而醒题,色雅而溢韵,体现古彩特色浓厚,布局、用笔、敷彩却别有新意,显现传统而又脱出传统的巢臼,极具更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与时俱进”华丽转身”的创新思维。


  2000年,程老师创作的《妈祖庆回归》超大件作品被景德镇市政府选中,作为送给澳门特区政府回归一周年的贺礼,由澳方永久收藏。2014年,在中非建交五十周年之际,程老师以非洲元素为特色而创作的作品——《狂欢》,作为礼品瓷赠送给了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狂欢》以动物形象为创作主体,极具灵气,让人一见作品就能感受到一种狂欢的氛围,作品既有古彩中强烈的色调对比和线条质感,又充满了时代元素,十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特点。


  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名大学老师,“艺术之路是永无止境的,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耐得住寂寞,要不断的去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这是程幸跟她的学生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程老师古彩艺术生涯的真实写照。她在古彩艺术的道路上以广阔的视野,立足中国传统与中国陶瓷文化的丰厚资源,不断汲取养分,不断深造创新,终饱蘸激情诠释了新的古彩篇章。

上一条:清新相伴 美丽相依
下一条:古彩新姿 百花争艳
COPYRIGH © 2008-2016 cichagudao.com 瓷茶古道.All.rights.
主管单位:景德镇市瓷画艺术研究院
分类导航网站首页企业概述经典收藏实力推荐青年手工创意陶瓷瓷画名家综合资讯艺术杂志本站专题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