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喧,1969年出生,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常务理事,景德镇市中山陶瓷绘画研究院副院长,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先生。
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对画画情有独钟,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一直潜心陶瓷研究与瓷画创作,在长期的陶瓷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擅长人物花鸟综合装饰,尤以影青雕刻人物见长。
诗书入画笔墨飘香
特邀通讯员:杜树文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俞暄,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对画画情有独钟,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一直潜心陶瓷研究与瓷画创作,在长期的陶瓷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她参加吴山明在杭州的创研班,将去陇西写生。俞暄的作品多以纤纤仕女或乡野顽童为主体,在创作手法上,既吸收了传统中国画的神韵又结合了现代装饰画的技法,用笔灵活生动,用色浓淡相参,单纯中蕴涵变化,构图虽然简洁,笔法却极为简括而具表现力,以写意之笔为之,看似寥寥几笔,确是上层功夫。
瓷板画《贵妃醉酒》以影青釉半刀泥综合点彩装饰,画面中贵妃醉后侧卧于玉床醉意绵绵的形态,以生动传神的半刀泥雕刻,对一代美女杨贵妃酒后若醉似醒的形态进行精雕细刻,并施以清雅莹润的影青釉装饰,使人物娴静而柔媚,优雅而高贵,将杨贵妃的丰腴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右上角以粉彩花卉作装饰点缀,丰富了画面的色彩效果,古诗词的运用增加了作品的文雅之质。
俞暄作品不论《春之情愫》还是《秋月遣怀》,抑或《斜阳却照深深院》其笔下古代仕女或把盏品茗、或月下凝思、或憩园赏花,以其典雅、恬静、灵秀的艺术品格,摆脱了传统仕女画过于华丽和甜腻的风格,以淡雅的色彩对比,表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凝重之风和优雅飘逸的灵动之气。
俞暄多年来已经养成了学习阅读的习惯,追求一种禅意的修炼和境界。这种修炼,俞暄称之为是一种“退火”、没有火气,体现在作品上是一种温婉的用笔、疏朗的构图。在俞暄的作品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宏大瑰丽的场面,她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温润、恬静的氛围。江南的雨、早春的花,牧牛的孩童或花前凝思的仕女,她刻画的人物都处在恬静、明媚、甚至一种相对静谧的状态。她着意于意境的创造,颜色渲染追求透明和清澈的韵味;有时强调空气中湿度的效果,又显得隐约朦胧。她作画时的心境是十分安静和沉稳,她的作品显得宁静细腻,充分体现了东方陶瓷绘画的神韵。
俞暄老师的作品很多时候是想去表达一种“简”的意境,传统的工笔画是很繁复的东西,而俞暄更愿意用一种简约的笔触去表达和诠释自己的陶瓷艺术作品。但简约的构图并不是纯粹的简单,它需要按照审美的角度去表现组合,提炼取舍,拓展强化,从而达到画面的精妙完整,这是很难的。俞暄却坚持走“简”这条路,她不喜欢繁复的东西,所以更想通过清爽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意境上的东西,并且通过人物的一笑一颦,花鸟的一枝一叶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延续她性格上的简约精神。她的瓷画作品题材是很传统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又是全新的,因为它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空灵、“简”的构图实际上就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创新。
无论是釉下青花、颜色釉,到釉上新彩、粉彩、甚至半刀泥工艺,她都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凭借这些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对陶瓷艺术的执着追求,俞暄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变化,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技法上不拘泥于旧观念,坚持技法服从于表现。她利用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方面做出了大胆的突破,以工笔的形式刻画人物表情,以写意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人物的背景,从而克服了写意画不容易深入刻画和工笔画容易画得呆板的缺点,使两者优势互补、画面虚实相间、收放自如。人物线条流畅自然,构图简洁,色彩明快而清雅,配以她自成一格的书法,点画劲美、风韵古朴。俞暄将陶瓷绘画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其独具个人特色的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俞暄的瓷画,是其工艺技巧与艺术创造的完美表现,也是她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如:一位身姿婀娜的女子,带着娇羞来,携着暗香去,无不体现创作者因心造境,因情拟物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情趣。仕女低吟浅笑,草木摇曳含情。人物与情景无不贯穿于俞暄的内心世界,在瓷画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