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漂得源于“北漂”
“北漂”,也称“京漂”、“北漂一族”。是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非北京户口(即传统上的北京人)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包括外国人,外地人)。因这类特征:北漂人在来京初期都很少有固定的住所,搬来搬去的,给人漂忽不定的感觉,其自身也因诸多原因而不能对于北京有更多的认同感,故此得名。有的人是从北京高校毕业后,没有去所分配的外地而在北京找到工作,有的人则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离开最初的工作单位而前来北京寻得岗位。尽管他们实现了就业,但是,从就业所在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这种视角来看,他们仍然属于“漂”的一族。“北漂”一词,在特定的意义上,是指那些从其他地方来到北京,“迁移”应是“漂”的第一层含义,在北京生活但却没有北京户口的人群,他们或已经有职业,或正在寻找发展机遇。“未扎根”应是“漂”的第二层含义。“未扎根”其实是不准确的,不少“北漂”不但扎根了,而且根扎得很深。基本的谋生不但解决了,而且进入了“小康”。因此,外地迁来,只是按以前体制内的划分是“没有正式户口的人”。这个问题在北京还真是个问题,而在景德镇就不太是问题了。这也是中小城镇谋生和大城市讨生活不太一样的地方。大城市确实是机会多,但竞争也激烈,生活成本高。没有两把“刷子”想在北京立足扎根绝非易事。所以狭义的“北漂”是不包括农民工的,(他们更多的是有个谋生之处,哪里有活就去哪里,攒够了钱之后更多的还是想回老家盖房子娶媳妇。这里只是陈述事实,没有贬义。)“北漂”有时只是用来特指在北京寻求机会寻找发展的演艺界人士、准艺术家。他们也要生活、也想赚钱,但更多的是寻找梦想,寻求发展,实现个人的价值,寻找理想的生存状态。“漂”就是从此而来。从外地来,来到异国他乡,可以是“飘忽不定”“漂泊”、“飘摇”,也可以是潇洒自如,来去无牵绊,追梦一身轻的理想状态。既然是“漂”就意味着或主动或机遇的选择,这从景漂一族的陶瓷艺术家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所以很多时候说自己“漂”,也代表一种自嘲和骄傲,代表一种不拘的态度。所以“漂”本身就带有了一种文人的或非功用的纯艺术的含义了。从文化的角度,没有人的迁徙,就没有文化的传播,没有交流碰撞和进步。“树挪死,人挪活”,说得是也。可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没有这种“人挪活”的可能性的,户口和粮油就是两根绳索把每一个人都捆得死死的,无论身体还是精神。
文人画的先河
“外来的”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最早从英国迁来的人现在就是地道的美国人,“北上广”的外地人数以万计,这其中若干年后也成为了本地人。我们的祖辈父辈多少都是乡下人?总体的趋势当然是城市化,即农村人更多的变为城里人。景德镇本地人的主体是都昌人和浮梁人。景德镇置镇千年,最早是个以陶瓷生产为中心的手工业城市,在瓷都这个“草鞋码头”形成的过程中,以陶瓷为中心的手工业分工,交织着地域和行业的双重关系。如从地域上分就有徽帮、都邦和杂帮,可见安徽人和都昌人占了较大的比重。“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这些当时的景德镇外来的人,主要是以手工艺谋生,谈不上有多少自主意识,形成的是以产业或手工工序为核心的群体。
清末安徽人程门、金品卿,王少维、汪晓棠将黄公望创造的中国画浅降画法运用到陶瓷上来,率先以文人画的创作方式和绘画程式进行创作,从浅降彩开始,景德镇陶瓷首先使用作者的姓名、雅号、斋名,这种题款实际就是文人画的一种艺术程式。但是浅降彩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的,只在一些仕大夫阶层找到知音。今天浅绛彩仍未引起后人和收藏者足够的重视,研究看好它的人还不多,正如十几年前人们对“珠山八友”的认识。但浅降彩却给二十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带来了更多的思索,给二十世纪的景德镇陶瓷带了一个好头,促成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多元化的选择。陶瓷上的文人画以及个人姓名、题款的运用标志着陶瓷艺术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张扬,也开创了因相同志趣、类似风格的同道通过切磋交流而形成的一种松散的群体。开创了在景德镇陶瓷手工艺材质和手法的基础上追求艺术风格、艺术品位的艺术瓷的先河。与追求工艺精湛极致的皇家瓷、追求实用俗世生活的民间生活瓷三足鼎立。
珠山八友是继浅降彩之后,更加全面地把陶瓷艺术向中国文人画开放的一种改革的思潮。比起“浅绛彩”,“珠山八友”的影响就要大的多,这是因为珠山八友人数众多,艺术风格雅俗共赏,不像浅绛彩只局限在一个小圈子中。另外珠山八友的后人开枝散叶,八友家族联姻和师承关系盘根错节,如今仍然是景德镇顶级艺术瓷的出处,那种根植于精湛陶瓷工艺、传承传统陶瓷技艺,师徒相授、父子传承的陶瓷世家的主要一脉。(八友之中最年轻的一位——刘雨岑及其后人又是以后“主席瓷”的设计制作者。)
从“外地迁移”的角度来论,浅绛彩和珠山八友都是最早的艺术瓷的“景漂”。
珠山八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也不可能与西方绘画艺术碰撞而产生出新的火花,他们只是从中国文人画中吸取丰富的养料进而以陶瓷为载体,以陶瓷独特的绘画魅力与中国文人画艺术结合在一起,开拓了陶瓷文人画艺术的先河。
当东方遇上西方
上世纪的80年代末开始,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思潮不断融合,加快了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速度,在这一过程中,年轻一代的中国陶瓷艺术家经受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全面洗礼,这一时期,中国陶艺界出现了以“现代陶艺”冠名的年轻群体,他们的表现形式就是反叛和突出个性,制作陶瓷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将陶瓷艺术从传统的实用性中分离出来,并用“现代陶艺”这样的词,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重新界定,同时以特有的方式,建立一种从艺术角度表现的,以形式的创新为主要目标的新的陶瓷语言。
他们来自美院或艺术专业,受过系统的中外艺术历史和艺术理论的熏陶,了解多种艺术门类。有的就直接来自西方,他们有他们的艺术理念,渴望与“纯”中国式的传统、中国式的陶瓷艺术符号进行碰撞,以期产生作品的巨大视觉冲击力和思想的交锋。他们和陶瓷世家们的师徒父子关系的“从一而终”的学习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制作工艺上,打破传统陶瓷艺术中心的装饰风格和造型观念,把表现形式更多地放在瓷器的制作材料和造型表现上。由于制作陶瓷所选用材料的特殊性,塑造成型时融入了许多特殊的表现手法,使陶瓷的表现形式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在表现上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为此,瓷器的制作也成为现代艺术的新的实验场地。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相比扩充了审美范畴,表现形式和手段层出不穷。针对现代城市建设的需要,将陶瓷艺术引入到城市的环境和建筑空间中,大大开拓了陶瓷艺术的表现空间和使用范围。
学院派艺术家通过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自我剖析,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开始意识到传统形式的表现手法,在现今社会并非要完全抛弃。可以将传统文化方式用现代手段进行重新构建,在现代雕塑和烧制中展示新的风采。自由的空间,浓浓的艺术氛围,使景德镇的传统陶瓷文化不再是一种束缚,经众人演绎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创作的源泉。一年一度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在政府层面也使得这种交流常规化和国际化。千里迢迢赶来的老外或各大产瓷区的陶瓷高手,他们会在每年的瓷博会之前几个月就来到景德镇,进行创作或筹备展品,新作可以先参加各类的大奖赛,同时在瓷博会上展出。瓷博会期间也是中外艺术家交流感情和艺术成果的黄金时节。之后对接市场,接受反馈……甚至就作出了长久定居的打算和计划。
在引进西方艺术理念,挖掘东方陶瓷工艺元素,促进中外陶瓷教育交流过程中,乐天陶社和三宝陶艺村起了很大的引导培植作用。在以后“景漂”的发展聚集过程中,依托景德镇陶瓷学院,打造了高端的思想平台和现实的桥梁。
乐天陶社和三宝陶艺村
乐天陶社1985年创办于香港中环下亚厘毕道二号艺穗会,目的是为陶艺家和热爱陶艺的人士提供欣赏及制作陶艺的艺术空间。今天的乐天陶社由著名陶艺
三宝村及其周边是景德镇古代传统名窑集中之地。自宋代就有了陶瓷作坊,至今生生不息,外国专家一进村就能感受到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他们引进了“驻场艺术家”的概念:来此交流的艺术家能住上两三个月,在此期间,工作室安排他们深入到作瓷的每道工序,配泥、拉坯、利坯、施釉,到各个窑口去参观,这样,既能全面认识景德镇,感受真正的瓷文化、中国文化,同时又能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一理念的推出,大受艺术家的欢迎。世界各地的陶艺家慕名而来。如今的三宝村,每年都吸引着几百位外国陶艺家来这里,每个月都有国外陶艺家在这里举办作品展或进行文化交流。“三宝是艺术家、文化人理想主义的一次浪漫尝试”,宝主李见深这样评价他的“村落”。从2000年三宝国际陶艺村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有近千名外国陶艺家来这里创作、交流、访问,长住的有近500余人。独特的原始风情和老外的纷至沓来,使三宝国际陶艺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世外桃源。如果说乐天陶社是国外陶艺家进驻景德镇,三宝就是用对接西方的理念,极富东方的元素来吸引西方的艺术家,从而又盘活了景德镇的陶瓷资源,带动了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
在三宝陶艺村和乐天陶社的带领之下,越来越多的陶瓷中间平台诞生了:各大陶瓷市场的艺术家个人工作室、老丫滩、筲箕坞的各类烧制釉下青花的窑户老板出租的创作室、甚至四大国有老瓷厂也被改造成了陶瓷文化创意基地,为越来越多的“景漂”提供了栖息和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
唯一陶瓷专业性大学的贡献
景德镇陶瓷学院一所办学历史悠久、以陶瓷专业学科为特色的高等学府。1958年建校,原来隶属于轻工部,迄今为止仍是全国惟一的以陶瓷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已成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领航者,涌现出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为弘扬中国陶瓷文化、振兴中国陶瓷工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在陶瓷艺术方面,一大半的国家级的大师、大家都来自这里,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如胡献雅、周国桢 李菊生、任瑞华、秦锡麟、朱乐耕、何炳钦、方李莉、黄焕义等,都是陶瓷学院美术陶塑界的精英,历届学生中的大师也是如数家珍:张育贤、刘远长、唐自强、戴荣华…… 乐天陶社的免费公开讲座的听众和实习工作人员都是陶院的学生,创意集市的主力军也是陶院的在校生或毕业生。陶院外语专业的学生报考陶瓷类专业的硕士或兼职做陶瓷专业方面的翻译成为了一种时尚。新厂附近、陶院对面的街巷遍布了大量的陶艺工作室和特色陶瓷店,形成了以陶瓷为中心的研究、交流、生产、销售的全方位的人才市场和产品市场。
“景德镇陶瓷学院”基于其历史和现状,改制为大学已经进入了议事日程,拟改名为“中国陶瓷大学”!但一些陶瓷界人士对此并不看好。笔者也认为:放弃“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校名,无论对陶瓷产业、还是对“中国瓷都”景德镇,都是一种不舍。
当代“景漂”景观
为什么选择景德镇?
在计划经济时代景德镇靠吃“皇家饭”,维持着日用瓷和批量艺术瓷的繁荣,随着国企改制,景德镇十大国有瓷厂仿佛在一夜之间倒闭(历史的功过还需后人评价),景德镇日用瓷的繁荣成为昔日黄花。但景德镇有千年的陶瓷历史,有过剩的陶瓷产业大军,艺术瓷成为其他产瓷区不可比拟的优势。“收藏热”“仿古热”让景德镇人看到了希望。
据非官方统计,如今漂在景德镇的“景漂”已达数万人之多,而且还不包括那些像候鸟一样,每年只在景德镇待一两个月对陶瓷感兴趣的其他门类艺术工作者。即便红极一时的北京宋庄,最鼎盛的时候,也只吸引了两万艺术家前往。而今日的景德镇,尽管城区人口不足60万,却有20%的人从事着陶瓷手工业制作。据初步测算,目前“景漂”一族已达每年两万多人次规模,其中外籍艺术家1200人左右,国内艺术家3600人左右,毕业后从事创作的学生5500人左右,陶瓷爱好者及其他从事陶瓷制作和辅助工作的人员1万人左右。大量国内外艺术家聚集到这座世界上手工工艺业态保存最完整的城市,如今外来艺术家的规模,已经不止两万人,超过了鼎盛时期的北京宋庄。
不管地域,不分国籍,不论艺术门类,艺术家从四面八方被吸引到了景德镇。瓷都就像一个大磁场,吸引着血液里流淌着瓷因子的艺术工作者、陶瓷爱好者。对他们来说,也只有到了景德镇,才能真正感受到窑火的心跳,触摸到瓷艺的脉搏。这座隐在山坳中的三线城市,到底有何魅力让他们趋之若鹜呢?
千年的文化积淀
这里是瓷文化的源头,这里有着最纯粹、最精湛的制瓷技艺。这里的人们呼吸的都是陶瓷文化,而且是最具东方特色的、最具传统风格的的手工工艺。
优良的陶瓷配套服务
这里保留着一整套陶瓷手工技艺和最优秀的工匠,有着最完善的配套服务,能让艺术家更容易实现自己的创作灵感。一个电话,就有人将你想要的瓷坯送上门,无论你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这样全方位的服务能让他们更专注于创作。郑祎的“蝴蝶衣”系列作品就是在景德镇完成的,她们都是缀有几千或几万只陶瓷小蝴蝶的大型汉服,其上指甲大小的瓷蝴蝶,都是在景德镇定做的,也只有在景德镇才有人做得出来,郑祎的这一系列作品,每件在市场上要卖到25000至30000美元。现在已被西方多家大博物馆收藏。
瓷艺术的天堂
景德镇不仅是生产基地,本身已成为一个大市场,无论国内国外,要想买瓷器首选景德镇,所谓“瓷不过景德镇不灵”,尤其是艺术瓷。艺术体现在瓷上比体现在纸上,更易让不同层次的收藏者欣赏者接受。作为礼品,陶瓷比宣纸更易保存。而且釉下陶瓷和颜色釉经过1000多度的高温所产生的神奇的、出人意料的、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效果也让人着迷。这让很多艺术家纷纷将他们的创作由纸上转移到瓷上,体验泥与火的重生。而在景德镇创作艺术瓷,也使他们成名与盈利的机会大增。
越来越多的人看好景德镇。当世界上最强的手工艺技法,遇上了一流的艺术理念,无疑能擦出灿烂的火花。景德镇,在成就这些画家的同时,其本身也在发生质的变化,手工工艺只是作为承载,艺术创意才是未来。传统元素只是特色符号,精神理念应该是全球化、世界地球村的。
融入与融合
“景漂”们被陶瓷文化所吸引,同时又创造和融入陶瓷文化。对陶瓷的共同向往和适宜的工作环境、便利低成本的生活环境,“景漂”很快融入景德镇陶瓷大溶炉中,为景德镇陶瓷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传统陶瓷艺术人才、“学院派”陶瓷艺术人才加上了 “景漂”生力军。他们给景德镇艺术创作带来新的理念,“景漂”们用现代手段和其它艺术手法对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表现方式进行重构,用崭新的形式表达对陶艺的理解,对瓷都传统技艺的发展提高产生了明显创新推动作用,景德镇瓷器风格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型;提升了景德镇的海内外影响力,数以万计“景漂”的涌入,有利于吸收海内外各种资源在景德镇集聚,同时也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带到世界各地,扩大了景德镇在海内外的影响。
“景漂”们对景德镇传统的手工绘画技艺是一个冲击,景德镇本土的陶瓷艺术家们感到了压力,也让他们在学习和交流中,寻找一条互相融合的新路。有科技的介入,陶瓷原料和工艺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摸索是可以熟练掌握和超越的。从纸画到陶瓷绘画的过渡,景德镇为他们提供了全方位的便利和可能性;其他门类的艺术大师如国画、油画、甚至民间美术大师们的艺术功底、画风、装饰技艺等又传授给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这样,新品种、新材质、新工艺、新画风层出不穷。他们对陶瓷、对材料、对艺术的不同感悟,形成了国画、油画与瓷画的对话,本土与“景漂”的对话。
和“北漂”相比,从现实因素出发,这里的确称得上是一个值得追逐理想的草根们闯荡的地方,创业门槛低,投资成本不高,配套服务完善,市场现状良好。这里有着千年的陶瓷文化,这里的手工制瓷技艺是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这里有景德镇市政府着力规划打造的陶瓷高新开发区、各大陶瓷市场、一年一度高端大气的国际瓷博会,这里有全国唯一的陶瓷高等学府,这里有中外陶瓷艺术文化的交流碰撞(乐天陶社、三宝陶艺村),这里可以挖掘仿古瓷的市场价值(樊家井),这里有玩瓷做瓷生活便利的各个创意工作室……
“景漂”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对陶瓷艺术的认同和不懈追求,他们“漂”或者“留”,陶瓷梦都在那里。有梦就好,有梦就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