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会员登录 | 收藏瓷茶古道 | 网站地图欢迎光临景德镇市瓷画艺术研究院官网!
点击或扫描进入手机端官网
景德镇市高新区兴园路58号
0798-8299928
cichagudao@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站专题本站专题

《景漂故事》首发式座谈会举行

谈“景漂”现象 论“景漂”文化

 

 

       528,由市文联、景德镇书画院编著的《景漂故事》首发式座谈会在景德镇书画院举行,市文联、景德镇书画院领导、为该书撰稿的我市知名作家及十余位“景漂”艺术家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市文联副调研员、景德镇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汪同茂主持。

       《景漂故事》从策划、组稿到成书历经数月时间,当中的撰稿人不乏活跃在我市的知名作家,如市文联原主席董晓弟,景德镇学院中文系教授韩晓光、黄河浪,江西画院原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陈一文等,他们结合历史、文化、艺术、影响等方面,对“景漂”现象、渊源、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学术性论述。

       鲜活的例子,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探讨……我们既能通过该书了解到历史上的“景漂”,还能认知当代的“景漂”,该书还对陈轻舟等19位在我市的外来艺术家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从文字和作品图片上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当今“景漂”艺术家的精神面貌、艺术风格、艺术思想……以及他们如何与景德镇结缘,又为何愿在景德镇扎根的故事。

       汪同茂向参与座谈会的各作家、“景漂”艺术家介绍了《景漂故事》从策划到成书的一些过程,并从可读性、可悟性、可欣赏性这三点谈及个人对该书的看法,并真诚希望来宾能对该书给出建议和指导。

       参与座谈会的来宾也踊跃发言,撰稿人从自己撰文的过程,谈及对《景漂故事》的看法,对“景漂”的理解,对“景漂”的由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认知和思考;“景漂”艺术家也纷纷谈起自己与景德镇的缘分,及从艺术层面谈及对陶瓷艺术的认识。

       来自上海的“景漂”艺术家钱大统说,看到今天这个场面,我很感动,作为外来画家,非常感谢景德镇市文联对外来艺术家一如既往的支持,让外来画家有了归属感,以致我现在在景德镇扎根不走了。

       来至福建漳州,在景德镇已扎根20余年的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陈丽萍则希望类似当天的座谈会形式能有一个延续过程,可以定期聚集“景漂”艺术家作一些包括对艺术作品形式、语言、工艺、审美、鉴赏等方面的探讨,大家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为《景漂故事》撰文的景德镇学院法学教授金晓光认为,《景漂故事》为大家上了一道大菜,让她惊喜不断,这本书不仅汇聚了有实力的作家、有实力的“景漂”艺术家,其以文化为主线的策划也非常好。

       安徽亳州人夏普语句中颇为幽默,他说自己虽与曹操同乡,但没有曹操的豪情,虽沾染了曹操的文气,但也只沾染了一点点。他讲起了自己与景德镇邂逅并决心扎根的故事,他感谢市文联通过默默付出让“景漂”艺术家聚在了一起,认为自己要沉下心学习好陶瓷工艺,搞好陶瓷艺术创作。

       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景漂故事》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不仅在于该书的学术性,更在于其背后的意义,援引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余志华为该书作序的一段文字:

       感恩我们生活在了一个温暖的时代,一个文化的时代。庆幸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清醒的文化自觉,我们再也不能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大力发掘、研究、开发景德镇陶瓷艺术,发现其文化价值,发现其市场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久地传承、弘扬、光大景德镇悠久厚重的陶瓷文化!我想,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将会无愧于这个时代,将会得到后人的尊重。

       这才是《景漂故事》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