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已届古稀之年的陈轻舟如果没有遇到陶瓷,现在依然会在绘画的道路上孜孜求索。只是,他的人生体验可能会缺少那种只有在陶瓷创作中才能感受到的兴奋和期待。
当一件颜色釉作品经过炉火的煅烧,呈现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时,的确会带给创作者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相对于平画绘画创作而言,立体的、充满变化的表现方式,让陶瓷具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魅力。陈轻舟正是被这种神秘的力量吸引,成了一名“景漂”艺术家,其将国画版画技法创造性地运用于陶瓷绘画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语境,广受业界好评。有评论认为,陈轻舟丰富了景德镇陶瓷艺术表现形式,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增添了新魅力。
一
从齐齐哈尔到景德镇,全程2693公里,开车走高速需要花费34个小时。这种从北到南的跨越,对陈轻舟来说,是一场与梦想有关的尝试。
陈轻舟曾经在其撰写的一篇与梦想有关的文章中提到,有位画家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画像齐白石吗?像毕加索吗?幸好没有……”这不但道出了一个画家的追求,也说出了艺术的真谛。画贵自立,艺术贵在创新。
由此可见,正是对创新的执着追求,才让已经在国画界颇有成就的陈轻舟踏上了景德镇的征程。
1942年出生的陈轻舟小学时就非常喜欢画画,那时的他,口袋里如果有5分钱,是不舍得拿去买冰棍或糖果的,他会用这5分钱去买齐白石、徐悲鸿的画片,然后临摹。彼时,他不懂什么是宣纸,只是用窗户纸、高丽纸、废报纸来作画。
中学时,已经有一定绘画经验的陈轻舟开始负责设计学校的板报,其惟妙惟肖的画作,常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毕业那年,哈尔滨师范学院美术系来齐市招生,他仅凭一张水彩画就“打动”了老师的心。虽然他去晚了,没赶上文化课和素描的考试,但依然被录取了。
1964年,陈轻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师范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在那里,他的绘画才能和优势越显突出,不论是他的色彩、素描,还是实用美术,时常被老师当作范本予以展示。
大学毕业后,陈轻舟当过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员、郊区文化馆的美术辅导员,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
1984年,陈轻舟调入齐齐哈尔书画院后,开始潜心搞创作。
齐齐哈尔又称鹤城,是国内著名湿地之一也是鹤类栖息地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所在地。受此影响,鹤自然而然成为他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题材。那时,为了观察鹤的一形一态、一翎一毛,了解鹤的生活习性,他每天骑3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去扎龙自然保护区看鹤。有时工作得太晚了,他就在附近的老乡家借宿,早上天一亮,他又重回芦苇荡,一看就是一天,怎么也看不够。他对鹤的痴迷和那股能吃苦的劲儿,一些养鹤的人都自叹不如。
也许是仙鹤带来的灵性,也许是黑土地给予的情感,陈轻舟的作品不但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北方特色,而且也具备了重生活、承传统、求意境的艺术特色和艺术品位。
为了全身心投入到创作当中,陈轻舟租住在一间小砖房里,冬天屋角霜花淋漓,夏天屋内蚊虫飞舞。在这间小屋里,他学习、研究、观察、积累、沉淀、思考,期间他创作出一大批精品,其中水墨画《春雨》、《幽》、《沐雪》等作品分别在全国第三、五、六、七、九届花鸟画邀请展中入选,并在大型画集中发表。其得意之作——水墨画《梦》在“全国汇宇杯书画大奖赛”中荣获特等奖;《溪水情》的复制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杲日融融》在“全国获奖艺术家作品博览会”上荣获艺术金奖,并被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先生收藏,这幅作品被誉为中国花鸟画史上的一座崭新的里程碑……
另外,陈轻舟的作品还多次在国外展出。1988年,他曾在日本举办大型画展,有数百幅作品为国际友人收藏,对中日友好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被日本政府誉为国际友好市民。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认为“陈轻舟先生是中国当代颇具收藏潜力的艺术大家。
二
几十年坚持不懈的艺术创作,让陈轻舟的作品融诗书画印为一炉,以写意花鸟见长,兼工人物、山水,主张承传统、重生活、求意境。
我国著名美术评论家贾方舟说,陈轻舟的画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对意境的创造,对鹤乡的诗意描绘。他画的虽然是水墨画,但却吸收了许多版画的表现因素,用单纯的大面积的色块来渲染氛围、创造意境,从而使他的水墨画富有一种现代感和形式感。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理论教授孙美兰女士也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她认为,陈轻舟的作品展示了花鸟画艺术的新势态,让花鸟走出堂室、走出庭园,与北国雄浑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赋予花鸟艺术少有的浑朴、豪放、雄健的阳刚之美。特别是《烂漫霜天》、《早春》、《光与影》、《梦》等大量以鹤为题材的作品,皆以新鲜感觉、诗意想象去捕捉粗犷中又具柔情的瞬间画面,在注重整体气韵、气势的艺术构成里深深融入了可触可感的北方气质。
尽管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但仅仅画好自己的画,还不是陈轻舟的全部理想。他认为,画家不仅要将画画好,而且还有责任提高和引领人的审美素质,改变人的审美意识和情趣,这也是陈轻舟多年来执着追求的、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艺术要求。
因此,陈轻舟在画画时,笔墨技法考虑的不是很多,注重的是每幅作品的构思、立意、追求,他力求创新,赋予所画事物以“美”的思想情感,在平凡而又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攫取别人未曾认识和发现的美。他的画大气、粗犷、浑厚,时常会给观者大吃一惊、眼前一亮或若有所思的印象。
提及陈轻舟与景德镇的渊源,还得从上个世纪90年代说起。当时作为齐齐哈尔书画院的专职画家,陈轻舟每年都有一段时间外出艺术考察,采风写生寻找创作灵感。
1990年,陈轻舟来到了声名显赫的景德镇。彼时,为了一探陶瓷的奥妙,陈轻舟一头钻进了“为民瓷厂”,好奇地探究着陶瓷所呈现出的魅力,并有了在陶瓷上创作的冲动。最初,陈轻舟接触的是青花,让他没想到的是,这种看起来与国画相近的表现形式,并不容易掌握。这反而激发起了陈轻舟的兴趣,然而外出采风的时间有限,第一次与陶瓷的“亲密接触”很快就结束了。
此后,意犹未尽的陈轻舟陆续来到景德镇,意图解开青花之谜。哪知,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他发现陶瓷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比纸画有意思多了,其工艺的特性,常常将这种魅力呈现的淋漓尽致,越发让他无法自拔。
2010年10月,年近六十、功成名就的陈轻舟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在景德镇租间房子,探索国画与陶瓷绘画融合的可能性。按照常理,六十岁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年龄,但陈轻舟认为,“艺术家没有年龄、国界、区域之分,整个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期待着我们去创作而不是去重复”。
自此,景德镇的坯房、窑场,经常能看到陈轻舟挥料作画的身影。
三
中国绘画和陶瓷装饰都源自古代中华先民的彩陶艺术,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中国绘画是国粹艺术,陶瓷装饰也是国粹,两者之间是同根共源的民族文化之宝,国画家从事陶瓷艺术的创作,也是对两种国粹艺术的弘扬。
多年来,陈轻舟凭借着自己对国画与陶瓷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攻克了一道道难关,逾越了一个个障碍,将自己驾轻就熟的花鸟笔墨融入到坯釉之中,创造出别开生面的水墨花鸟新境界。
最初,陈轻舟从难度最大的釉下彩创作开始,由于对颜色釉的工艺不是很了解,上釉的时候不是厚了就是薄了,总是达不到自己需要的效果。好在不久后,他就学会了“试照子”,从料行买来颜色釉后,他会将不同的颜色釉涂抹在一个瓷坯上,再放到不同的窑炉里试烧看效果。经过多次尝试,他已经能够熟练掌控釉料的厚薄,使之呈现出完美的效果。
在青花的运用上,陈轻舟凭借几十年的国画功底,创造性地将国画中的泼墨技法嫁接到陶瓷上,使纸上绘画与瓷上绘画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泼墨青花。
景德镇市陶瓷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彭禹旺曾经这样评价陈轻舟的泼墨青花,“陈轻舟的泼墨瓷画里面,兼具了他所擅长的版画、曾经主攻的国画及对陶瓷材质的领悟,在驾驭自如中形成了他个人的瓷画风格,也为青花瓷画吹起了又一股新风”。
事实上,从陈轻舟的青花、釉里红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些作品都是作者用极为深厚的传统功力把对线条的运用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除了材质的运用外,陈轻舟还特别重视器形的造型选用,一个好的器型能够体现一件作品器体造型艺术。陶瓷是立体造型的载体,具有典型的三维空间。瓷画在讲究笔墨的顿挫、连续、勾勒、晕染等技法的同时,也利用了陶瓷综合材料及工艺的规范。陈轻舟不断努力寻找突破笔墨之间的局限,通过釉色的流变、釉变和窑变,制造陶瓷艺术融合国画艺术一体化效果。这种不断追求探索物象自然美和注重工艺之间的材质美,构成了瓷画作品技高一筹的艺术形象。
也因此,陈轻舟受到瓷坛泰斗、90岁高龄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的首肯,称其“作品很大气恢弘,有种黑土地的气势,同时又融入景德镇本土瓷画,相当不错”;与此同时,王锡良还认为,陈轻舟在国画领域已经有了很好的修养和基本功,加上现在对陶瓷有了更多的认识与领悟,相信他在陶瓷绘画界一定大有建树,对推动景德镇瓷画艺术发展非常有帮助。
四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陈轻舟凭借着在陶瓷艺术上不断求索的精神,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是“景漂”艺术家中的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
此次主题为“和和美美”的艺术展上共有50多件陶瓷艺术作品,全面反映了陈轻舟近三年来的创作成果。《和为贵》、《鹤舞朝阳》、《喜事连连》、《池趣》等作品以梅花、荷花、丹顶鹤为题材,表现了和谐社会里人们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鲜明北方特色的国画与陶瓷绘画相融合的作品受到参观者的高度评价,认为丰富了景德镇市艺术表现形式,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增添了新魅力。
当天下午,景瀚陶瓷广场二楼会议室还进行了一场“陈轻舟作品研讨会”。与会陶瓷艺术家、陶瓷评论家们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张景辉认为,景德镇当下面临最大问题是创新,没有创新,就必定会被淘汰。石涛有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作为一名艺术家,不但要有绘画语言样式的创新,还要有工艺创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像清三代的康熙五彩、雍正粉彩、乾隆时期珐琅彩,而当今这个时代并不亚于清三代。随着科技的发展,陶瓷材料的可利用性远超前人。当代陶瓷艺术只有在深刻认识和把握陶瓷材质美的同时,既秉承传统并加以创新,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陈轻舟的泼彩陶瓷艺术作品在创新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原江西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陈一文则表示,他最喜欢陈轻舟画的《山卉》之类的青花釉里红作品。其釉里红点染的花型,配上青花料状写的枝杈,分明是景德镇民间青花的形式和改良的“缠枝”图式再现。那点、线、面的视觉冲击力,有线迹的细腻,有块面的凝重,有疏密的对比,有虚实的互衬,有在似与不似间溢发出的个中韵律。传统的缠枝纹讲究的是花型刻划工细,枝叶缠绕变型,为二连方,三连方联系。古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宝相花等等。而陈轻舟却在其作品中,把对传统样式的理解与自己的创作理念有意识地结合起来,给人以“锦密中存其古拙,整庸中寓其高古”的韵律。可见陈先生在研习传统中的悟性,在传承中的新意,给人的感觉是既有传统纹式的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审美的艺术张力。
此次展览可以称之为陈轻舟陶瓷艺术的阶段性总结。陈轻舟也通过自身的努力,论证了各门类艺术都是相通的,只有艺术品种、工艺、文化背景的不同。任何一种艺术都来自艺术家内心深处,并用艺术家的智慧与艺术修养,通过一种艺术工艺载体体现出来。国画艺术是通过笔墨在宣纸上面体现,而国画与陶瓷艺术相结合,是艺术家通过陶瓷釉料使用的特性,并且在陶瓷坯胎上进行绘画体现艺术。
景德镇市陶瓷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廖传铭认为,陈轻舟是国画与陶瓷艺术追求的创作者,他就是这样去领悟艺术的价值与修养的。陈轻舟的作品展示了花鸟画艺术的新势态,让花鸟走出堂室、走出庭园,与北国雄浑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赋予花鸟艺术少有的浑朴、豪放、雄健的阳刚之美。特别是与潘凯声大师合作的《十八鹤图》鹤为题材的作品,在注重整体气韵、气势的艺术构成里深深融入了可触可感的北方气质。
“历史留下来的遗产是我们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但不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目标。我们不能在千年一贯制的老题材里转圈子,应该不断扩大视野,拓宽胸怀,要改变不厌其烦重复自己的不良习惯,去观察体会和汲取不同环境中的新景物,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认识陈轻舟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很传统的人,可在艺术创作上,他又时常像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保持着充沛的创作激情。
对于下个阶段在陶瓷创作上的目标,陈轻舟早已经谋划好了。在他看来,艺术创作就是自我突破的过程,他会用继续借用陶瓷材质的特性,创作出更多最自然,最本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