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新与人交谈时,给人的感觉不仅仅只是一位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陶瓷文化的传播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对于一个艺术创作者而言,陶瓷这个载体能够表现十分丰富的情趣,不管是民俗还是高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这才是真正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国粹。作为一个陶瓷艺术的探索者,应该承担起陶瓷文化的传承、普及和推广的重任。
一
走在街上,朱德新不过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人,惟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一头飘逸长发。
十几年前,朱德新放弃在山东的一切,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景德镇,作为他创作的主战场,成了一位“景漂”。
对于“景漂”这个词,朱德新有点不太接受,他说:“我都来景德镇十多年了,差不多都成景德镇人了,怎么还能叫‘景漂’呢?”
显然,朱德新已经没拿自己当景德镇的“外人”了,他已经适应了景德镇的生活。一年里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景德镇度过的,分配给家人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三个月。相对于故乡山东,他更喜欢景德镇,以及这里的艺术创作氛围。
朱德新从小就喜欢画画,后来受祖母(民间年画艺人)影响,对中国传统艺术情有独钟。大学时,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深造国画。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山东淄博受美轮美奂的陶瓷艺术感染,从此进入陶瓷的世界。
淄博陶瓷历史悠久,其中艺术陶瓷独具风格,有“北国陶苑”之美称。材质齐全,有陶、瓷、炻器、铁炻器、黑陶、黑瓷等,在全国各陶瓷产地中所独有。艺术釉绚丽多彩,有鲁花釉,宋代名釉中的雨点、茶叶末、蓝钧、兔毫、鸡血红等,现代名釉中的鱼子蓝、立粉彩、高温花釉等。雕塑、刻瓷、壁画、园林陶等更是琳琅满目,名扬中外。与此同时,陶瓷人才荟萃,涌现了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陈贻谋、冯乃藻等众多的陶瓷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馈赠外国元首等,被国家历史博物馆作为珍品永久收藏。
为了潜心学习陶瓷艺术,朱德新还受教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贻谋,使他对陶瓷艺术文化从兴趣中产生了思考和追求。
谈及当初是什么原因促使做出移居景德镇的想法时,朱德新表示,2001年的春节刚过,他来到了景德镇,当时景德镇到处都能看到瓷器的身影,让他感到非常震撼,于是他有了想留下来继续探索陶瓷艺术的想法。
最初,从山东到江西景德镇,朱德新感觉自己进入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尤其是在饮食上很不习惯,山东人一般不吃辣,但是到了景德镇,在饭店里吃饺子都是辣的,朱德新必须入乡随俗,习惯吃辣椒。
尽管如此,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仍深深地吸引着朱德新。因为对他来说,这与他在家乡进行陶艺创作相比是另外一番体验。
在山东,朱德新的陶艺创作常常局限于一把壶子和一块盘子上,不像景德镇有如此丰富、各种各样的器型,以及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为了适应景德镇的创作环境,那时已经39岁的朱德新抱着学习的态度,一切都从零开始,了解各种他感兴趣的陶瓷创作形式,青花、粉彩、新彩、颜色釉等等。
起初,朱德新的作品成功率很低,几乎是三分之二的作品无法达到要求,而且失败的经历不仅让朱德新的精神饱受打击,在经济上也开始无法承受。所幸,对陶瓷艺术的执着追求,让朱德新坚持了下来,还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进、戴荣华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刘平等陶瓷艺术名家的指点。
二
有了名师指点,加上自己对陶瓷艺术的特殊领悟,没几年功夫,朱德新就开始在景德镇崭露头角,成为外来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朱德新认为,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必须培养好自己的国学修养,特别是在陶瓷这样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载体上,才能展现更多的中国文化内涵。
因此,朱德新最乐于表现文人画,尤其是他笔下的人物,老人多清瘦、高古,女子多淡雅、秀美,每个人物似乎都在讲述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事,体现了他自身个性及对世间美好事物的向往。
业界人士这样评价朱德新的陶瓷人物:常用柔缓的线条轻轻勾写,然后随意点染,笔墨随着性情的驱使,走到哪里就是哪里。宋代郭熙曾有画论:“画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冥冥,莫非吾画。”当画家忘却了手中的笔墨,并不是完全忘却,而只是处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的乃是他的精神性情。所以画家作画时潇洒,作品就潇洒;人清高,笔墨就清高;品性淡泊,画也就淡泊;脾气豪爽,画作自然豪爽。读者欣赏时,涤除玄鉴,摄影移情,也就有了潇洒、清高、淡泊、豪爽之感。
众观文人画的历史发展,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相当充分地体现了创造者的心理物质。一种文化的特殊性需要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才能维持。在这种状态中,个人的创造力受着外部关系的牵制。文人画虽然与产生它的文化之间有天然联系,但在特定的社会中,反而会与现实造成情感和心理上的对立。
山东是中原儒学的发祥地,又是龙山黑陶文化的诞生地。照理说文人画意蕴积淀,表现形式及载体依存,应该说是无所不在,但事实唯缺乎陶瓷此类。传统文人一般奉行“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的规训。有鉴于此,朱德新循行于立德——立功——立言的瓷画语汇也就不难解读了。
由此可见,朱德新选择文人画表现形式,是因为懂得文人画形式的精粹和高峰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笔精墨妙”。其形式的最基本变化是笔墨由单纯的造型要求转变为本身就涵盖有纯粹审美意义的因素。文人画的兴起,已经把这种笔墨的审美因素有意识地抽象化了。
除此外,朱德新的文人画多采用青花表现,尽管青花有着历史陶瓷工匠所积累的丰厚的程式,而且这种程式具有相对固定的因素,同时又具有必要的开放性的发展空间。但朱德新正是领悟到了这一点,才能打破固定的程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的《梅花老纳》青花瓷瓶就大胆地剔除了至今还有人固守的观念,既不是“淡描”,也没有“分水”,有的是淡钴的涂抹,逍钴的勾勒;有的是国画的线、境、意和西画的形、色、真。具体来说,是把国画中的线描与西画中的色感融汇结合,形成自己的瓷画语言。
三
在朱德新看来,陶瓷艺术语言与国画应该共出一脉,景德镇的瓷艺界顶层人物王锡良、戴荣华、李进无不有着深厚的国画功底;在陶瓷工艺上,粉彩、青花、釉里红的造型与图案设计里也都能找到与国画艺术相通的地方。
与一些外来艺术家不同,朱德新不认为景德镇的陶艺界“匠气十足”,他反而觉得匠有匠的存在方式,甚至具有反传统的思维,能做到匠也很不容易,其所能到达的技法顶峰,其实是追求完美的一种探索。因此,艺术家要有良心、负责任地谈“匠”,而不是用一种片面的观点来评判。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要善于吸收不同艺术门类的营养。真正的艺术不只是给人一种冲击力,以触动人类最深处的灵魂,或者通过一种丑的表现来传递一种信息,它应该是平和的,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也是朱德新一直在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
也许是追求一种泊淡的态度,朱德新平时的生活相对来说显得有些单调,他的应酬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室里创作,或者跟谈得来的朋友聊聊天。他的工作室面积不大,进门的左边放着与墙面差不多宽的书柜,柜子里放满了各种艺术门类的书籍,甚至还有一些与戏曲人物有关的读本,可见他的知识面非常宽泛,而且是个非常热衷于艺术的人。
十余平方的面积,一张大桌子几乎占据了一半的空间,这是朱德新用来创作的主战场。在靠墙的地方,堆放着几个还没有创作完的颜色釉作品。在相继完成青花、粉彩和新彩的工艺探索之后,朱德新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又放在了最难攻克的颜色釉上。对于一个外来艺术家而言,能够在短短十余年时间,将景德镇的传统工艺全部都熟练掌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朱德新在对陶瓷艺术探索中,的确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努力。
如今,朱德新从国画的线、境、意和西画的形、色、真、中提炼融合,使自己的陶瓷艺术语言在突出个性风格的前提下,更突出大国风的民族性、世界性、时代性、个性、并且文字、书画、金石兼修,为提高自己陶瓷艺术的综合品味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修养。
朱德新常说,在景德镇多年,有很多的创作感悟,正因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越做越觉得难,陶瓷艺术真是深不可测。有时,觉得自己还像是个初学者一样,需要进一步去学习,研究,创新,把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感情融入其中,给人类创造一种真善美并流传下去。
业界评价,朱德新的瓷画创作,一方面来自他对自己艺术道路和艺术风格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来自他对自己艺术价值的清醒判断。他把自己的艺术生命寄托在瓷都这片热土上,并将在个性化的层次上再作一番拼搏。
朱德新画的青花瓷,常用蠕缓的线条轻轻地勾写,萧松的点垛随意地铺陈,然后以淡淡的墨色写出数点远山,一抹近岸。春华秋实、云山烟水、茅屋草亭、石亭板桥、古松细草,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顺和着心灵的韵律恣意生发。灵秀的笔墨与朴拙的造型互生,逆插取势,顺顾生姿,松枝苍翠茂盛,夜色氤氲,月圆似盘,隐露于古松枝干之间。
朱德新绘写松枝疏密相间,高士抚琴溪水诸石,有“遗貌取神”之妙。虽松鳞以大笔涂抹而成,墨色皴勾略显平淡,但笔势墨韵颇见工夫,亦是大醇小疵。整幅画面构思巧妙,表现出他的艺术轨迹和画松如龙蟠凤翥、扶摇插云的耸峭难犯之势,形象地揭示了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画境画韵,仿若“松涛掩耳起,泉声静心聆”,令人遐想万千。
一个美术家说,如果仅仅以画得象不象来衡量作品,那是最低层次的审视。朱德新的瓷画,不论是人物还是山水,不论是花鸟还是走兽,无不在于营造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智慧”样式,一种品尝文明成果的套餐模式。因为瓷画不仅是画家依托的物象或意象的载体,最终是得接受窑火的考验。这种考验不仅是检验画家的笔墨技巧,而且更是检验其创作思维成败与否,最严格、最无情的评判。
朱德新对山东黑陶“龙山文化”以及山东潍坊年画颇有研究。在他看来,清代学者陈浏在《陶雅》中说:“绫绢之寿不如纸幅,纸幅之寿不如瓷品。”是对陶瓷最好的注解。除此外,中国与西洋造型观的重要差别,在于笔墨对形和色的超越。古代中国一直把对器物之表的形与色的描绘视为下品,“画写物外形”,着意于“形而上”的追求。器具造型也讲究“制其器以尚其象”,形而下的器物形色,仅只作为参照,更有诱惑力的是行笔中对物外形的展现。朱德新在传统美学和现代西学中找到了连接与超越。
受朱德新的影响,山东有不少艺术家也来到景德镇创作陶瓷。这让朱德新非常有成就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陶瓷文化传播的更远,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陶瓷,了解中国曾经的强大,以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