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瓷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我不走重复路,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思想,是真实的表达。”“江西省高级技能大师”、“江西省高级陶瓷美术大师”黄载胜如是说。
黄载胜,一位80后的小伙子,近
一、童年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紧临北部湾沿海有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钦州。钦州,古称安州,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南岑,置海南、桂林象郡,钦州属象郡辖地。从汉朝、三国一直至晋,钦州属交州合浦郡管辖。公元598元(隋开皇18年)易名为钦州,之后一直沿用此名。钦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一类港口城市,是广西内地及大西南的交通咽喉。此外,钦州的陶业历史悠久,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钦州的“坭兴陶”发展成为了特殊工艺品。1915年,坭兴陶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1930年又荣获比利时世界陶瓷展览会第一名金质奖。
这里是钦州市偏北的一个小山村,村名叫“屯笔村”。1980年5月的一天,一间农家小屋里,随着婴兜哇哇坠地的声音,一个小生命诞生了,这就是黄载胜。出生地不能选择,但命运可以把握。虽然山村离繁华的闹市有很长的距离,但年幼的黄载胜向往山村以外的地方。
或许是天赋,或许是受父亲和兄长的影响,让他走上了绘画的道路。黄载胜的父亲上过初中,当过生产队长,在村里有点名气,从小就教育他要读书写字,将来做个有用的人。而兄长则喜欢绘画,童年的时候黄载胜总是跟着哥哥在晒谷场上用瓦片图画,特别喜欢画树、画花、画鸟、画狗、画猴等动物。有时候在晒谷场上画呀画呀竟忘记了吃饭。有一年夏天,黄载胜在别人铺晒的谷子上图画,弄得又脏又乱,被大人揍了一顿屁股。直到现在回想起这件事觉得幼稚可笑。上了小学以后,学校有绘画和书法课程,对此,黄载胜特别偏好这些课,加上学前已经跟着兄长学会了很多绘画常识,故小学老师经常说他有绘画的天赋,推举他担任班级宣传委员,承担起了“学习园地”的写写画画的事。黄载胜在“学习园地”里辛勤耕耘,努力播种,使他的画画技能逐步得以提高。而对于童年的黄载胜在绘画创作上的目标则更加明确和充满信心。
二、出山
小学毕了业,黄载胜要上初中了,中学堂在山村外的县城。走出山村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的环境中,黄载胜依然热爱绘画。不久,他的绘画天赋和才
在2010年以前,黄载胜从事绘画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没有进过专门的学校,但谈起前30年的成长经历时,有两件事刻骨铭心:第一是一本《世界漫画大师》。1998年喜欢逛书店的黄载胜购得该书,这本书汇集了
三、景漂
经过三年警校学习,2000年底,黄载胜毕了业,分配在广州工作。然而,工作的繁忙使他没有时间去绘画,他很彷徨、纠结:是这样继续碌碌无为下去,还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最终他还是下定决心,在半年之后辞掉了工作,回到老家等待机会。而说起黄载胜与景德镇那真是无巧不成书,是天意使然。黄载胜警校的一位同学在浙江绍兴派出所上班,正好那里需招收一名警员,而他各方面条件都俱备。父母和家人都极力鼓励他去绍兴上班,捧铁饭碗。黄载胜当时想,绍兴是鲁迅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或许在那里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黄载胜背起行李踏上了东去的列车。在列车上,他想起了有位景德镇籍的同学,于是告诉他自己正在去绍兴的路上。同学说:你顺路景德镇,不如来玩几天。在同学相邀下,黄载胜在鹰潭下了车一路来到景德镇。在游玩的几天里,他耳闻目睹的全都是陶瓷,尤其是能工巧匠在瓷(坯)上作画使他好奇和惊叹。喜欢绘画,热爱艺术的黄载胜眼前突然一亮,他认清了脚下的路,确定了他的人生目标,他决定留在这座城市,决心把纸上绘画移植到瓷(坯)上来。这一年,黄载胜刚满21岁,时间定格在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留下来,对黄载胜来说仅有的一点资本就是能在纸上绘画,而纸上绘画与瓷(坯)上作画不是一回事,有一个学习适应过程。而最紧迫的是解决生存吃饭问题,有一天他看到一则小广告:招画青花的徒弟,一打听才知道学徒期间无报酬,前两个月吃住都不管,到第三个月才管饭。
“初来刚到,我对陶瓷一窍不通,要立下足来只有从最基本的开始,就是老老实实学徒。家乡的一位小学同学听到此说,主动给我寄生活费,景德镇的同学为我提供住宿。我的陶瓷创作之路就这样开始了。”黄载胜说。
黄载胜的启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临近春节,作坊里都放了假,黄载胜也回家过年。可年味还未散尽,黄载胜迫不急待回到景德镇——这已经是2002年的2月份。未想到的是先前那家作坊由于种种原因停办了。黄载胜只有另找了一家继续打工。这个时候黄载胜初步掌握了陶瓷工艺的一些基本知识,加上绘画的功底,创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作坊里的老板也挺器重他。
“帮别人打工毕竟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限制。在陶瓷艺术创作上我想走自己的路,用创作的实践成果来展现自我。”在谈及打工的感受与创作发生矛盾时,黄载胜发出内心的感慨。于是,在半年之后,黄载胜告别打工生活。在老厂租了一间房子第一次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当老板肯定是有压力的,正是由于压力促成了动力。黄载胜在创作陶瓷作品的同时,刻苦学习钻研陶瓷成型和烧成技术。现在,拉坯、利坯、施釉、釉上釉下装饰及烧窑等多个工序都能熟练掌握。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积累了一些资金。然而,正当黄载胜满怀信心在沿着自己设计的道路上行进时,2003年一场令人意想不到的“非典”使他横遭重创:作品卖不出去,该花的费用一分都不能少,攒下的积蓄没有多久就花光了,创作室被迫关门。他不得不再一次帮别人打工维持生计。
时间到了2004年,经过三年时间的漂泊,黄载胜在陶瓷创作圈内虽不能说有很大的名气,但也小有口传 。有位本地业界的朋友开办的创作室缺少人手,他主动找到黄载胜邀其合作,提出两种方案:要么打工;要么以入股的形式合作。黄载胜选择了后者,他们进行了明确分工:黄载胜负责工艺和绘画,合伙人负责销售,从这个时候开始,黄载胜感觉到了找到了用武之地。从这时开始,黄载胜一头扎进陶瓷艺术创作之中,不断学习钻研多种陶瓷装饰手法,尤其是青花装饰。他还深深懂得,真正的艺术家必须热爱生活,融入自然,他经常外出写生,特别对动物的一举一动及生活习惯仔细的进行观察并以漫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再创作。在创作题材上对花鸟、山水、人物、走兽都能驾驭,而更喜欢灵性动物如猴、松鼠等。“2005年瓷博会期间,市劳动局举行全市青年绘画技能大赛,报名的人很多,当时我想报名,但又有些犹豫,因为我是外地人,但一些同仁鼓励我,说这是难得的机会,不能错过。于是我鼓起勇气报了名。因为这样的比赛是现场作画,现场评奖,靠的是实力,使我未预料到的是,我创作的青花瓷板《松鼠》拿到了三等奖。不但得到了一笔可观的奖金,还被评为技能大师。”黄载胜提到这个曾经的过去时显得很兴奋,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在陶瓷创作上获得的奖项,是社会对他五年来在陶瓷园地里辛勤耕耘而获果实的一种肯定。
四、成熟
陶瓷艺术创作的道路是无止境的,黄载胜遵循这样的原则,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完善自我、向成熟迈进。黄载胜属猴,故他很喜欢画猴,在他工作室的墙壁上挂着一组4条幅的瓷板画,他介绍说,这4幅猴图就是他从事陶瓷艺术创作成长的示意图。该画采用颜色釉装饰手法,画中重要笔墨突出猴的形象,以猴为主体。衬托的背景远观是大尺度的空间,近视则有淡淡的微红加以点缀,数片深红色的枫叶随风飘零。画中看不到树,而深藏之处仿佛是一片树林,猴儿在树林中尽情的玩耍。第一幅图只一只猴子,站得很高,双手护首,在那里左顾右盼——那是年少时的黄载胜,虽然贪玩但有闯劲,敢于孤身一人闯进景德镇去追寻陶瓷之梦。第二幅图还是一只猴子。这只猴俯卧向下,尾巴上翘,正在摘桃,已经摘到了两个桃——那是成长中的黄载胜,在陶瓷创作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收获。第三幅图是两只成年猴,一公一母,相互依偎,表明两层含义:一是爱情上得到了收获。1980年,30岁的黄载胜在经历了几次感情上的挫折后,他家乡的一位姑娘千里迢迢来到景德镇和他结为伉俪;二是此时的黄载胜在事业上逐步走向成熟。第四幅图有三只猴,两只大猴(一公一母),一只幼猴。幼猴抓伏在母猴背上,公猴则在一旁抓耳弄腮,似乎在那里沉思。也有两层意思:一是2011年黄载胜的爱情结出了果实,他做了爸爸;二是陶瓷创作上已是金秋时节,硕果累累。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喜戏同辉》荣获2011年中国广西南宁精品工艺博览会金奖。还有两件作品《灵猴》,《塞外风光》同时被江西工艺美术馆收藏。
黄载胜深知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一直没有放弃进正规学校进行系统学习的念头,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黄载胜考进了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去年拿到了专科毕业证书。
五、创新
黄载胜不随波逐流,走自己的路,不走重复路,这是他陶瓷创作的理念。在陶瓷创作领域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环境中,黄载胜没有被所谓市场而左右,更没有被刺眼的金钱所要挟。他身边有些好心人劝黄载胜,多画些适应市场的作品,捞现钱改善自己的生活。黄载胜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所以,观赏黄载胜的作品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为他的作品感觉整体不够丰满,结构比较松散,而正是如此才证明他的创作与一般人的创作存在的差异性,更显独特性。他用五彩装饰的200件花瓶名字称《课子图》,画面中几根细小的树枝随风摇拽,树枝上伏着一只蝉,就在蝉不远处的下方,零乱的树枝上爬着一只雌性蟑螂,其身边是一只小螳螂,雌螳螂伸开前爪似乎要捕抓前面的蝉。小螳螂手中已经捏住了一只蝉。就这幅画面的内容,一般来理解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成语故事。但黄载胜是这样解读的:“这只大螳螂在教小螳螂怎样捕蝉,同时还教孩子不能只顾前方的蝉,还要预防黄雀对自己的进攻,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既捕到食,又逃过了黄雀对自己的吞食。”这样的创作主题突破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的一般意义,使之得到升华,让观者产生无尽的遐想。
黄载胜创作中十分注重形式和内容,题材和体裁的统一,他认为青花是景德镇的传统工艺,采用青花装饰能体现优点和特点。黄载胜来景的头几年一直用青花装饰进行创作。时间久了,发现青花工艺装饰过于简单,在表达比较丰富的内容时受到色彩的限制。而颜色釉装饰在表现内容时就显得比较丰富,特别是高温颜色釉层次表现分明,色彩艳丽多姿,但是要很好的掌握高温颜色釉的工艺技术并非易事,但黄载胜下定决心一定要掌握它。从2006年开始潜心学习钻研这门技艺。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掌握了高温颜色釉这门工艺,并用之进行创作。他用高温颜色釉创作的《塞外风光》在2012年第四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览会上荣获银奖;作品《荷塘一角》荣获2013年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工艺品礼品及家庭用品博览会工艺美术金奖;作品《秋意》荣获2013年景德镇“唐英杯”第十一届陶瓷艺术百花奖三等奖;2013年,作品《笑口常开》被刘海栗美术馆永久收藏。
六、愿景
黄载胜来景13年,他把瓷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在陶瓷艺术创作上硕果累累,各种荣誉接踵而来,现在,他已获得“江西省高级技能大师”、“江西省高级陶瓷美术师”、“江西省国防书画院院士”等荣誉称号。他被吸收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国画院特聘他为高级画师;系轻工业陶瓷研究所高级画师;景德镇创新民间陶瓷研究所副所长。
在与黄载胜的交谈过程中涉及到了一个话题,就是外来艺术家与本土艺术家的相处相融问题,对此黄载胜很坦率:“外来陶艺家善于创新,而本土的则比较传统守旧;外来艺术家不太看重“大师”一类的称号,而本土则反之;外来艺术家在创作上求质量不求数量,本土的比较迎合市场,在数量上下功夫,有的大师善于发挥学生的作用”。
在谈到对“景漂”生活的愿景时,他说他热爱景德镇,热爱陶瓷艺术,即使以后要落叶归根,那也是已经耋耋不能握笔了。2013年瓷博会期间,他的家乡钦州市由市委书记带队一行参加瓷博会,市委书记找到他,邀他回家乡发展,说钦州的“泥兴陶”历史悠久,很有名气,家乡愿为他的创作发展提供适合的环境。黄载胜婉言谢绝,说他已深深眷恋景德镇,离不开这座以瓷而闻名世界的瓷都。这里是一片乐土,是他展示自己的地方!
愿黄载胜的路愈走愈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