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会员登录 | 收藏瓷茶古道 | 网站地图欢迎光临景德镇市瓷画艺术研究院官网!
点击或扫描进入手机端官网
景德镇市高新区兴园路58号
0798-8299928
cichagudao@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站专题本站专题

陈丽萍的雕塑情结

走进陶院,随处可见格调高雅、风格各异的雕塑,令人流连忘返,深深陶醉于艺术文化之中。这些雕塑作品大都出自陶院雕塑系。

陶瓷雕塑专业,是景德镇陶瓷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至今已有56年。陶瓷雕塑系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雕塑人才,他们或是学术带头人,或是教授,或是专家,或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他们为弘扬和发展陶瓷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身影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舞台。为此,陶院雕塑系被誉为中国当代陶瓷雕塑的“黄埔军校”。

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雕塑专业系里涌现出周国桢、吴天保、丁鉴、尹立鹏、姚永康、陆军、杨冰、刘超鸿、吕品昌、曹春生、孟庆祝、张景辉、罗小平、蒋铁骊、吴永平、黄胜、陈丽萍、余平等一批德艺双馨陶瓷雕塑教育家、艺术家。陈丽萍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名佼佼者。

在雕塑专业系研究生院大楼,笔者如约见到了研究生院党总支书记、教授陈丽萍女士。

初见陈丽萍教授,很难将她那姣丽的形象、温雅的性格和轻声细语的交谈声与她那大气、粗犷的雕塑作品联系在一起。她用那略带闽南的口音,向我们一行娓娓讲述了她那平淡的往事,而在这种平淡中,让人肃然生起许多敬意。

陈丽萍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是位典型的南国女子。就在她一岁那年,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就被送到乡下的奶奶家生活。在闽南的田野里,她和当地的农村娃一样,放牛、砍柴、挑水、洗衣。这段农村生活经历,既丰富了她的阅历,坚定了她的意志,更让她有了一种城市孩子所没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淳朴的乡间农村,善良的奶奶抚养她成长,时常在枕边给她讲述着真、善、美的民间故事,谆谆教导她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丽萍幼小的心灵中,早早地播下了善与爱的种子。

1989年,刚满18岁的陈丽萍参加高考,面临着两个求学的选择:一所是令时下所有学子企盼的风景如画、拥有海滨宿舍、生活环境舒适的厦门大学;另一所却是当时穷得连像样的食堂、澡堂都没有,生活条件十分简陋的景德镇陶瓷学院。

陶院!陈丽萍做出了惊人的选择。这是一个令所有年轻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选择。

“我只是单纯地听从了内心的声音。”当陈丽萍回忆起当初的选择时,她总是这样笃定地说。是的,她就是这样放下世俗的纷扰,追求着内心的那份纯粹与执着。她说,这一切恐怕只与情感有关。

 就这样,年青的陈丽萍离开了故乡,远离了父母,孑然一身,为追求美好的梦想,来到当时还是穷山僻壤的江西,懵懵懂懂地“漂”到了景德镇陶瓷学院。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四年的大学生活,磨砺了陈丽萍。也带她走进了雕塑的艺术殿堂,在这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陶瓷知识,徜徉在陶瓷艺术的长河。 1994年,她毕业了,因为品学兼优,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称号,并被学院挽留在校任教。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各地有识之士纷纷奔向沿海经济特区“下海淘金”, 陈丽萍毅然选择留在当时经济仍然落后的江西老区留校任教。这一次的选择,注定了陈丽萍和陶院、与陶瓷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她说,这种选择只缘于内心对艺术的执着,让自己在简单的生活中不断历练,在不断的学习中再次升华。“著名雕塑家田世信,在西南角的贵州山涧一呆25年,寻找“野性与人文的统一”,这是一种纯粹。艺术家刘世铭老先生,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去河南寻找“中原大地的雄浑与粗砺”,这是一种情操。我同样要追寻的这种纯粹和情操,同样想在没有浮华声色的静土上,在陶院纯粹的、注重感性和主观内在精神表现的雕塑艺术中,继续磨炼着自己。”留校任教四年,她教书育人做学问,当选了江西省高等院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景德镇市“巾帼建功”标兵;多次荣获校“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标兵”等荣誉称号。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陈丽萍决定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继续深造,她在这个中国最高艺术学府的雕塑系学习并获得了硕士学位;不久她又获得艺术学博士学位。学成后,陈丽萍又回到了陶瓷学院。尽管和她共同攻读学位的同龄学友选择留在中央美院雕塑系任教,丽萍还是选择了回归。

无论是求学,还是探索艺术,她每一步都走得稳重扎实。即使在热闹、浮躁的当今,陈丽萍仍然固守着那份简单的执着,在追求梦想的路途上不息地前行。就这样,她始终听从内心的召唤,保持着自己的那份纯粹和内心的宁静。

在与陈丽萍教授交谈中,她多次提到“担当”两个字。事业上,陈丽萍是位勇者,她身为教授,还很多的行政事务。她说,自己虽是女儿身,但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激励着她认真做好每件事。当组织安排她担任学院美术系领导的时候,她全身心地投入事业。当时的美术系初建之中,很多工作还像一张白纸,可就在这张白纸上,陈丽萍写出最好最美的文字、画出最好最美的图画。她就是凭着这股担当,与系里的老师、同学一起艰苦创业,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她都亲自过问,身先士卒,整日劳碌。就这样,美术系在陈丽萍手中,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

后来,她又相继担任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党总支书记。过多的行政事务,让她忙得抽不出身来顾及家庭。为了事业,她撇下远在家乡年迈双亲,无法照顾尽孝;为了事业,她长期与丈夫两地分居,最终导致家庭解体;为了事业,她连儿子生病住院都无法陪伴呵护,当儿子转到上海治病时,哭着恳求母亲陪陪自己,她依旧不能实现儿子的这么个简单的愿望。面对家庭,陈丽萍很痛苦,她深感自疚,她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好女儿,不是一个好妻子,更不是一个好母亲。

“景德镇作为千年陶瓷文化名城,在长期探索、传承、创新中创造出流光溢彩的陶瓷文化,演绎出了惊艳天下的艺术奇葩。初次接触景德镇陶瓷雕塑,我就惊叹她的瓷质光洁,造型优美,千姿百态,魅力无穷。尤其是在上世纪末,瓷都的陶瓷雕塑艺坛,人才辈出,风格多样,新作日增,呈现出一派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这些都深深感染了我,也让我爱上了陶瓷雕塑”。 20多年前,陈丽萍选择雕塑创作,但没有意识到在雕塑界从事雕塑的女性甚为稀少。雕塑强调造型能力,更需要耗费不少体力,向来不是长袖善舞的女性的长项。“然而,当我真正爱上了雕塑并不断创作创新后,才发现,作为一名感性的女子,在雕塑的创作中往往具有男性完全不同的视角与创作方式,这常常会让我的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陈丽萍感慨地说“陶瓷雕塑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走进新的时代,陶瓷艺术工作者就必须一边继承着传统的精华,一边进行富有开拓性的探索与思考,深入生活、提练生活。中国当代陶瓷雕塑的创作,是最具东方情境、中国特色的,它缘自学院现实主义教育,蜕变于现代主义的困惑,诞生并成长于陶艺家对当代生活的体验及当代人文的品格的把握。陶瓷雕塑,最能让人感知到作品的精神力度,也最能看出他们独特的造型风格。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代陶瓷人物创作并未终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文脉,相反更加强了东方文化的身份,继承并发展着本土文化的资源。”

她认为,艺术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的创造,说到底,就是情感的表现,情感属于个性,表现什么直接取决于创作者的态度。她很崇尚当代天才女画家周思聪,周思聪是一个性格善良,富有同情心,关注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极强的画家。她的毎幅作品决不止于供人欣赏、消遣。而是发挥更大的作用,去表现人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唤醒人类的良知,促进社会进步。她为周思聪那作品里蕴含的那种真挚、悲悯与崇高的气息而感动。作为女性,她同样具有女性的敏感与细腻,还有一份可贵的纯粹心灵,她要努力从自身的感受出发,表现真情实感。她学习周思聪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他人,更不重复自己的艺术创作的精神,她甚至刻意去回避喧噪下的热闹,感动于身边真善美的点滴人和事,努力去守护心底的那份简单心境,用作品宣传人类的真、善、美。

注重感情和主观内在的精神表现、喜欢纯粹艺术的陈丽萍,最初认为传统的陶瓷雕塑只是工艺品,在表现情感方面,陶瓷雕塑是有局限的。那时的她,喜欢的是米开朗基罗、罗丹、布德尔的作品,痴迷于他们作品中史诗般的记录和呈现;痴迷于他们作品中留下的泥味和双手触摸的痕迹;痴迷于他们作品中有如建筑、纪念碑似的精神。在他们的雕塑作品中,材质为他们预留下了更多的创作痕迹,而陶瓷正好相反,在烧制过程中,陶瓷创作中许多痕迹会被窑火无情地抹去,尤其是上釉以后,陶瓷的棱角被修饰了。艺术原本就是取和舍、夸张与真实的统一,但是这种塑造质感上的“模糊”,是当时的陈丽萍不能接受的,消蚀创作过程中的雕塑刀和双手留下的痕迹对于她来说无异于覆盖或淹没创作的情感。

然而,在中央美院雕塑系深造时,让她重新认识了景德镇,重新认识了釉色与泥性。满怀朝圣心情的陈丽萍,曾向自己的导师、著名雕塑家隋建国先生表示,自己来中央美院,就是要学最好的写实功夫,隋建国先生告诉她,“写实的基础是个无底洞,能超过米开朗基罗,超过罗丹吗?人终究是要走自己的路,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艺术最后是靠创作说话。”一席话让陈丽萍如梦初醒,开始认真反思自己求学的初衷。她深刻地感悟到,如果说情感是雕塑的灵魂的话,造型与材质则是灵魂的附着体。不管是石头也好、金属也罢,都有其材质本身的特性。

这时的陈丽萍,才真切地感受到,陶瓷作为一种雕塑材料,并非不适合表现情感、灵魂,陶瓷丰富的釉色和质感具有其他材质雕塑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意识到这一点以后,陈丽萍从古代陶瓷的演变开始研究,发掘陶瓷所特有的优势。她发现,虽然釉色容易掩盖创作痕迹,但从另一方面说,釉色又很丰富,其变化远远超于其他材质,陶瓷烧制的偶然性,又赋予了釉色更大的艺术表现空间,让每位艺术家施展自己的才华。

陈丽萍喜欢青瓷、善用青瓷。她开始运用青瓷似玉的莹润,来表现女性所特有的温馨与唯美,轻柔与细腻。于是,她的作品,注重发自内心的呼唤与自然的流露。她在创作中捕捉微妙釉色之间的情感,用作品渲染真实的感受。在她的《母与子》、《偶然与必然》、《海之子》、《舐犊情深》、《呵护》等作品中,超越性地表现着慈爱、悲悯、宽容与牺牲的人格品质。如《舔犊情深》这件作品,是纪念汶川大地震而作。陈丽萍用自己手中的雕塑,凝固了那个瞬间,作品表现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脊梁为自己的孩子撑起一个天空,母亲滑落了自己的生命,却升起孩子的未来,让人间伟大母爱得到无限的升华。

“母与子”的题材,曾造就了不少文人墨客的“人生大爱”的传世之作。而陈丽萍的“母与子”显得别有一番情趣。作品中的母亲和儿子相拥而立,互为一体,亲情有加。最有意味的是,雕塑保留了塑造过程的拍打、切削、挤压痕迹,让作品浑然一体,大气夺人,痛快淋漓,给观者无穷的想象。《人之初》是她早年的作品,是她初为人母时甜美心情的写照:作品中的小男孩静静躺在铺好的布上,衩着腿、张开手,憨态可掬,一把蒲扇放在一边,阳光从西面斜过来,好似晌午过后,母亲眼中看着孩子熟睡的情境。雕塑呈现的泥味细腻质感,传递着母亲般的呵护之情,歌颂着人间伟大的母爱。

陈丽萍创作善变。她的《偶然·必然》是以图章造型为符号,将婴儿出生时的状态,分四阶段呈现出来。这件作品给人们传递着人生并不轻松的哲学话题:人是偶然来到这个世界的,也必然要承受这个世界的磨难。这座雕塑通过印章的表现手法,给人全新的视觉享受。

陈丽萍的系列作品《吟》,是心灵真实的写照。这组作品是她的心爱之作。作品中一只小马,或是流连于干涸的水域前低吟,或是独立于山崖之上嘶鸣······,这匹小马,正是她的个人。通过作品,表现出自己是敏感的、真挚的、又是野性和自由的自然人,市场经济的冷淡与热闹不能左右她,世俗的选择与看法不能影响她,唯有对美、对真、对爱的追求,会令她一骑绝尘,飞奔而去,给人无限的遐想。

 

下一条:不走重复路上一条:大爱光明钱大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