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美术界、收藏界,都知道夏普是著名的新徽派美术家、傅抱石散笔山水传承人。
在瓷都景德镇,夏普不仅把散笔技法应用到陶瓷材质上,而且培育散笔技法的瓷艺人才,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扬。
咬定青山不放松
科学巨人路易斯·巴斯德说:“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努力的结果。”
夏普1948年出生在一代枭雄曹操故里——安徽亳州。幼年就表现出酷爱画画的天赋,五、六岁时,不象别的男孩子那样玩各种打枪游戏,却经常临摹小人书上的图画,上学以后对课本插图也是出奇地喜爱;13岁时师从亳州山水画家颜语的启蒙,自此,每天不间断地临摹学习,对绘画一发而不可收。颜语老师1945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曾受教于陈之佛、潘天寿、傅抱石、丰子恺、李可染诸名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1965年夏普应征入伍,在南京军区后勤部队从事宣传工作,主要还是绘画。退伍后分配到安徽阜阳工作,1974年,考入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1977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79年,赴南京师范大学随傅抱石的学生黄纯尧进修山水画。
把山水画作为主攻方向,是从进修山水画以后开始的,在此之前,他虽然临习过不少传统山水画,但毕竟没有对山水画进行过认真的思考。1980年他运用国画工笔人物技法,结合擦笔、水彩画法创作的年画《花木兰》,一问世就深受群众欢迎,当年出版发行203万张,创安徽省美术出版社建社以来年画发行的最高纪录,以后又出版了年画《黄山天都玉女》,发行量在当时也居全省首位。
然而,他认为年画不适合他的性格和气质,毅然终止了年画创作,决心要在中国山水画中寻找自己所追求的境界。经过认真思考和严格筛选,他选定了傅抱石大师作为学习、研究的对象。
傅抱石,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1904年10月5日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我国著名国画家,现代山水画宗师,著名美术史理论家。少年时代饱受艰辛, 11岁在瓷器店学徒,后还当过补伞匠。但他坚持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21 年考入江西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33 年进入东京日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部,很快以画、文、书、印“四绝”全才崭露头角,尤以山水画见长。1935 年 7 月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除在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任美术史教授外,先后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务。1959年与关山月为国庆十周年合作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体现出强烈的创造性、独特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感。傅抱石一生创作中国画 3000 余幅,并曾与郭沫若、徐悲鸿、陈之佛等书画艺术名流举办联展。徐悲鸿评价傅抱石全新的山水画使“三百年来谨小慎微之山水突现其侏儒之态”。张大千称他开创了中国人物画千年未有之新画风。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病逝南京,卒年六十二岁。
1983年夏普怀着对傅抱石无限景仰的心情,进入江苏省国画院随艺术大师傅抱石之子傅二石进修,致力于傅抱石绘画艺术的学习研究,发表研究傅抱石学术论文多篇。其中《试论傅抱石山水画的皴法美》、《傅抱石笔法论》、《傅抱石散论》、《抱石皴纵论》等文章,成为研究傅抱石山水美学与山水技法的代表作,将傅抱石研究的层次引向了新高和纵深。
搏到夕阳不留恨
成功不是靠赌,而是靠搏。赌系生命押宝,成败于混沌懵懂之间;而搏是靠心智与实力,全局谋划,环环相扣,步步紧逼,最终达到胜利的终点。人生难得几回搏,搏到夕阳不留恨。
1991年,夏普任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副主任,1993年评为副教授,之后又担任美术系主任。他觉得当系领导事务工作多,对傅抱石艺术研究分心,于是在1996年,辞去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之职,集中精力从事美术教学与创作。为了扩大视野,他博览群书,纵览画史,遍临诸家,对于山水画史论、技法的研究,上自宋、元,下及近、现代,兼收并蓄,广采博取。他对黄宾虹绘画所展现的“浑厚华滋”和“内美”为之倾倒,但更钟情于傅抱石的画。他认为,傅抱石的画,似天风浩荡,海涛奔涌,如鲲鹏振翮,蛰龙飞腾,雄奇姿肆,俊迈超绝,磅礴浑莽,气象恢宏。傅抱石是开创现代山水画风的一员先锋,一代宗师。夏普近代以前从黄宾虹入手而上溯各代,现代以来从深入研究傅抱石入手而俯瞰诸家,如醉如痴,故其画风浑厚华滋、沉难博大。1997年开始从事焦墨画的探索,并广采博取,学贯释道儒,艺融中西东,探索着更高的艺术境界。
为开阔视野,丰富艺术,夏普还经常带领学生到名山大川进行实地写生,师法自然。黄山奇峰、庐山绝顶、天柱深谷、九华圣地以及秦岭古道、巴山蜀水、长江三峡等等风景名胜之地无不留下了他的足迹。经过实地考察和印证,更深刻地认识到“抱石皴”和散锋笔法极为丰富的表现力。
夏普除绘画外,涉猎甚广,不仅喜吟诗词曲赋,又喜欢音乐,吹奏笛箫;还擅长形意拳、八卦掌、陈氏太极拳等内家拳术;并精研道藏易理、佛法禅学。他认为,各人资质禀赋不同,但宜专、博互融,何况“功夫在画外”。禅宗的最高境界是破除执着,毫无偏执,这是禅门悟道之要。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搞艺术必须精进,但不能偏执。有了对儒、释、道三家文化、哲理的彻悟,才会在艺术上毫无门户之见,而完全泯除门户之见后,必能博、约互用互融,片面强调“学贵专精”也是一种执着。佛学中强调“真、善、美、慧”,虽有“真善美”而缺少“智慧”,则是不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大智慧,有了这种大智慧,必能具足真、善、美。他说,我虽然学得杂,但尚能融会贯通,有时类似所谓的:“拿来主义”,却会感觉轻松,越自然轻松,创作出来的作品越能感动观众。
对傅抱石技法的学习夏普不仅形似而且达到了神似,他的作品足以乱真。但模仿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在彻悟傅抱石艺术真谛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大胆创新,超越自我。他的焦墨山水画创作空灵澄怀,意境深远,既深得傅抱石真髓,又独具风貌与时代精神。《山魂》是一曲高山的礼赞,讴歌了山的气势、山的精神、山的风骨、锻铸了山的魂魄。作品采用折纸、拓印的辅助手法,既有傅抱石磅礴浑莽、雄健恣纵的基调,更具苍茫空阔、清奇旷远的特色。不仅仅是《山魂》,其实,展读夏普先生的每幅山水画作品,都能够让你感受到山川河流的博大恢宏与人类的渺茫,让你领略画家那难以名状的精神内蕴。
由于夏普的精诚所至,受到傅抱石夫人罗时慧和傅家兄妹的赞许,成为了傅抱石画法的继承人,被聘为傅抱石纪念馆特约研究员。傅二石认为,中国学习模仿傅抱石作品的成千上万,但最成功的要数夏普。2003年在中央电视台和南京电视台为纪念傅抱石诞辰100周年,联合摄制反映傅抱石生平影片《傅抱石》时,傅二石极力推荐夏普担当绘画指导及剧中傅抱石的替身和代笔人。
为人师表授知明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勤于学习,不断获取知识充实自已;严于律己,以“师表”要求规范言行;勇闯新路,在陶艺实践中言传身教。这就是夏普高尚的艺术品德。
很多人都知道阜阳有位为傅抱石代笔绘制的画家。南方一画廊慕名专门来到阜阳找到这位傅抱石的继承传人,要求购买一批画,而且格价出得相当高,但被聪慧的夏普当场给拒绝了。因为夏普猜测这家画院有可能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去后,改头换面成傅抱石的画来高价拍卖,这样一来,岂不坑害了书画爱好者。由此可知,他对人生和艺术的严谨与真诚,品行高洁,性格温厚,淡泊名利,其画与人品相辅相成。正是这种坦荡胸襟,方铸就了夏普德艺双馨的艺术风格和人生之路。
2007年,经傅二石提议,夏普发起成立了阜阳傅抱石研究会并担任会长、兼任傅抱石艺术研修班指导教师,傅二石主动担任名誉会长,成为当前国内继承和发展傅抱石绘画艺术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夏普退休后尽管身体不好,甚至需要在庐山租住疗养,但他仍然热衷于学习、研究、宣传、普及傅抱石山水画艺术。他梳理归纳多年来对傅抱石先生的研究,率先提出“散笔山水”的画派理念,整理出简单质朴又极丰富精微的画理画法,并将其运用于创作与教学实践。
为了把近三十年研究傅抱石艺术的心得体会总结出散笔山水技法进行教学,夏普革新了传统的山水画教学模式,深化和升华散锋笔法的艺术内涵,从哲学、禅学乃至佛法密宗的高度,观照、融摄散笔山水画艺术,不但重新梳理和深化了董其昌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升华了董氏唯美主义的形式法则,而且揭示了“真空妙有”之理与“散笔中锋”之法的散笔山水艺术的真谛、秘法。在教学实践中,以“渐悟渐修”、“顿悟渐修”、“顿悟顿修”、“圆悟圆修”等多种教学法,对应各类根基,因材施教,收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由于此教学法直泄艺术之秘,故能让毫无笔墨基础的学员也可在短期内基本掌握,并直达山水画灵动率真的妙境。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员依各自需求及审美情趣,扬弃传统皴法程式,吞吐古今笔墨理念,补差补缺,有的放矢,写生体悟,师法造化,使他们作品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多幅作品参加全国、省级展览并获奖。
夏普的夫人是位知情达理的贤内助,一双儿女亦毕业于高等学府研究生专业,优越的家庭条件使他有精力扑在传承傅抱石散笔山水的事业上。他始终坚持把授艺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不趋时俗,为人师表,将伦理道德、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学之中,且以身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和会员们的心灵。
纸本瓷本巧转换
成功是智慧加勤劳,勇敢加毅力的结晶产物。夏普不仅在纸上,在瓷上同样应用了散笔山水技法,他以智慧、勤劳、勇敢、毅力,实现纸本瓷本巧转换,还在短短时间内培育了一批散笔技法的瓷艺人才。
近年来,在“景漂”潮的推动下,夏普的学生中有几位到景德镇进行陶瓷艺术创作活动,他们把自己在瓷上创作的作品带回去请教老师。夏普早在2002年同一位香港朋友到过景德镇,呆的时间不长,却被景德镇的艺术氛围倾倒,但那时忙于教学,不可能在瓷器上施展自已的画艺。现在退休了,时间有了。
尽管夏普纸上经验十分丰富,但他抛弃了原来的优越感,从料性开始学习。到景德镇一年多来,先后在老厂、新桥、为民瓷厂内画过,尝试了青花、新彩、墨彩的创作,主题大都是山水。对于陶瓷这种独特媒介和新载体,他所感受到的愉悦是全新的。夏普第一次在老厂画青花瓷瓶,发现青花绘画好多都吸收了国画的养分,国画有“墨分五色”,青花有“料分五色”;宣纸和瓷坯同样具有吸水性,很多笔法、手法是类似的;国画随着笔墨纸砚的发达而进步,陶瓷的创作理念则是附着于技术、材料的进步而变化。他认为,绘画艺术可以分界,但不能分家。也就是说,艺术创作只有材质、民族带来的差异,本质上仍是相同的。所以,散锋笔法的丰富表现力,可以从纸本转换到瓷本,用于陶瓷作品的创作,艺术都是相通的。。
夏普对傅抱石说的“艺术先要能自感,才能感人” 之语牢记在心,对画瓷也到了痴迷程度,这种痴迷却使他在创作中不断有莫名其妙的理念与技法涌出,出现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有时他自我调侃地说:“想画不好真难!在瓷画探索过程中,虽朝斯夕斯周而复始,但自在从容,乐在其中。总感觉来到景德镇不好好画画,白来景德镇。说高调点,生在中国不为中华民族文化出力,枉为中国人”。
观赏夏普的瓷画,釉下有青花,釉上有墨彩、新彩。技法除散笔外,还有焦墨、泼彩、五彩等。尤其他的釉上墨彩山水,散笔运用自如,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一件件作品表现了山的气势、山的精神、山的风骨。既有傅抱石磅礴浑莽、雄健恣纵的基调,更具苍茫空阔、清奇旷远的特色,让人们感受到山川河流的博大恢宏。如山水瓷板画《听泉悟道》,画面灵活生动、天放自然,没有斧凿之迹。既雄健恣肆、洒脱飘逸,浑莽恢宏、苍润妩媚:又深邃蕴藉、醇厚缜密,空阔幽远、高旷疏朗,融材质美和意境美于一体,主题意境、章法构图、渲染敷色,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另一件山水瓷板画《观云》,笔痕清晰,笔笔送到又随势生发,使长线短线互见,清晰飞白间杂,时有时无,若隐若显。远观时,物象皆备,皴法微妙,浑融一体,内里似包藏着无穷的奥秘,引人遐想;近看时,灵活飞动、千姿百态的皴笔,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只觉得笔飞墨舞,酣畅淋漓,给人以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
难能可贵的是,夏普把傅抱石的散笔山水技法,一面探索尝试,应用到瓷器的釉下釉上;一面义务教学,传授给景德镇的绘画爱好者。他在景德镇还带了十多位学员,既有专业的,有绘画基础的;也有业余的,有从未画过画的生手,他的教学方法独特,强调心静,强调心灵感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创作要放开,注重个性,注重思想,注重品味;要有感情投入,也就是情感、情操、作品的感染力;要有欣赏水平,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艺术品创作过程也是自已享受的过程。他告诉大家,不要有对“纸画”与“瓷画”这两个名词概念的强烈执着,因为纸面的优势运用于瓷画,往往成为劣势;反之,瓷画也如此。对于绘画乃至各种艺术形式,应一切从效果出发。如果说陶瓷艺术家是“工匠”,那“画匠”又是谁呢?还是取决于技艺精道与否。老庄哲学认为:“道,进乎技。” “技”进一步方为“道”。佛学的观点是“万法无咎”,因此,艺术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艺境的高下之分。所以,纸上绘画与瓷上绘画,其各自的“优势” “劣势”须得互补和转换才行。
学员们通过夏普独特的授课之后,有的仅几个月启蒙学习,就能初步掌握散笔山水基本技法;有的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令人刮目相看的好成绩。
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夏普是傅抱石散笔山水技法的坚持者、传承者、创新者,祝愿他在培养散笔山水人才的同时,创作更优秀的瓷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