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78年高中毕业后,恰逢唐山陶瓷美术厂招收陶瓷彩绘工人。卞哲甫虽然没有画过画,但他出身书香门第,几个兄弟都温文有礼而又多才多艺,耳濡目染,父母身上儒家思想更是深入骨髓。带着几分自信,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开始了他的人生选择。为了参加考试,他秉信“临阵磨刀不快也光”的道理,照着自家被子上的牡丹花图案进行临摹,从开始报名练到参加考试前一天。由于自己的天赋和悟性,他顺利考入唐山陶瓷美术厂工作,开始学习陶瓷绘画。由于在唐山陶瓷美术厂工作,经常有来自北京的一些美术院校和知名画家来到厂里画画和指导,并且厂里也经常组织人员去北京参观画展,从此热爱上了中国画,这样就给了卞哲甫深刻了解陶
瓷绘画的机会。最初开始创作时,他接触的大多数古代一些大家的真迹和现代的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郭味渠、孙其峰等绘画艺术,这一切对他的心里冲击很大,
青花罐《湖上渔家》 使他更沉迷于学习绘画,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眼界和鉴赏力。在唐山陶瓷美术厂工作的20多年里,他一直没有离开过他心爱的陶瓷绘画专业。他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阅读古书和唐诗宋词等书籍上,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他把时间都花在中国画和陶瓷绘画上,以提高自己的绘画基本功。有机会也参加一些专业培训,很少去应酬一些社会活动,别人认为他很“木讷”。他就是让孤独与傲然伴随自己的人生,一步一步地走向山水瓷画的彼岸。其实孤独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人类的思想一切都源于此处。孤独者,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让自己安静,他都能自得其乐。一方面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另一方面也得到众多知名教授和画家的指导。自学过程中的痛苦和煎熬无法言语,然而其中的不断突破和感悟又使他甘之如饴,更重要的是,在艰难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满足和幸福是无可替代的,可以说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二
卞哲甫从事山水瓷画和中国画30多年,历经过冲动与彷徨,始终在学习和突破中。开始画画时,也像多数人一样临摹学习前人的技法心得与工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工艺的成熟,他用心探索陶瓷艺术的创新与突破,通过不间断地摸索反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山水是他的主打题材,他笔下的山水原创作品布局大气磅礴、浑厚,用笔严谨、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用色得心应手、极具韵味。他觉得工艺技法固然重要,但作品的品格高低与思想内涵是分不开的。工艺以及技法,是表现作者的思想、作品深度的一种手段,光有工艺技法只能流于一般工艺创作。而陶瓷艺术的精髓,除了在技法上的高水准外,更多地体现在艺术修养及人生观的自我培养和积累上。
卞哲甫崇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务实、谦虚,他一直学习中国画,阅读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书籍,因此在他的身上,深深地烙上了中国文人的天真之气、清高、不与世迎合、不外慕风华,不追逐名利,这种美好的秉性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体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最终万众归一。绘画其实是写心、写自己,是自己与世界对话,画之所向,心之所向。艺术家始终要保持一颗天真善感的心,同时要对艺术报以敬畏之心,方能感受自然万物之美,决不能狂妄、自以为是,只有保留住自己一颗热爱艺术的纯真之心,才能有所成就。他曾为中南海会客厅、首都机场制作大型陶瓷壁画《漓江风光》、《玉兰花开》。1990年,他为天津火车站候车厅制作大型陶瓷壁画《泰山日出》、1993年,为中南海会客厅制作大型壁画《锦秀前程》;1999年,为澳门回归,他独立设计制作的双千件瓷瓶《喜庆宝瓶》,被澳门特别行政区收藏。
三
卞哲甫刚来景德镇时的情形,让他记忆犹新。在樊家井帮人画过瓷器、在某画院当过画师,饮食习惯的不同、经济的拮据、工艺技法的差异,都用时间慢慢地适应。唐山的陶瓷品种主要以生活器皿为主,但景德镇不同,陶瓷的表现语言也比较丰富。来到景德镇后,他不再是一个陶瓷制造者,而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创作者。这样身份的转变,让卞哲甫感到欣喜,全新的环境让他觉得既关切熟悉,又具有挑战性。这种挑战性不仅在于阶段性探索中学习成果的压力,而且在于市场给予衡量作品的尺度。只有拥有质朴良善内心世界的人,才能达到艺术最高境界,依靠投机取巧做一些花哨的东西,虽然也会有些亮点,但最终只能昙花一现而已。他把创作当作自己的生命,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创作中能够得以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可以在创作中得到提升。在绘画方面,卞哲甫主要进行国画和陶瓷山水、花鸟原创。最擅长的就是对大场景的驾驭与把握。在他看来,陶瓷绘画创作不仅依靠技法和工艺上的成熟与创新,个人艺术的修养、文化底蕴以及人生观。通过技法可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生命力。他继而又表示,在继承学习中不断地蜕变和突破是他目前的状态,自己的作品一直处在不断提高中。
在与陶瓷艺术爱好者的沟通过程中,他会毫不保留凭自己的以往经验,告诉他们如何全方面地去发现艺术的美与缺陷,同时辩证地向他们分析美与缺陷的关系,其实瑕不掩瑜才是艺术品的最高境界。艺术品像人一样,再完美也注定会有一些遗憾的方面。某件艺术作品在捍卫一些特色的时候必然会舍弃一些东西,比如,为了朴实,它肯定会传诵繁华,为了实现工艺的精美就会缺乏自然与纯真。卞哲甫这这样耐心细致地帮那些爱好者分析理解艺术品,而他的艺术作品也与他们的性格一样,自然、真实、踏实、但又有自信。自己家乡的山山水水,是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灵感。“北方的山水伴我长大,北方人的大气朴实是我的精神”。他有数不清的山水瓷画作品,都是反映家乡北方大气雄浑、硬朗的山水风景。比如《小桥流水人家》、《湖上渔家》流露出一种天真与大气,向大自然学习,不着色相,不造作。从《瑶里山居》、《高山流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山居伴清流》等可以看出画家内心澎湃的追求和探索;而在《山乡清秀入画中》、《溪山渔家》、《临泉幽居图》等作品中,又可以看到他对田园诗意的深深迷恋,以及把现实生活转换成为“非现实”意象的努力;在《溪山浮云图》、《松林雅韵》、《山有白云》、《造化钟神秀》作品中,以简约精练的笔墨表现出他敏锐的艺术感觉与诗性的艺术品质;而《古意山水》、《墨彩山水》、中,则显示出他对自己的情趣、偏爱在作品中的精心化用,使作品成为现代诗意完美融合的意象图画,从中反映出他自身的审美观念与心境。他不追求浮华、不追逐名利、不迎合世俗,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加深个人文化积淀,博览众大家之长,沉心静气进行创作,也许这就是卞哲甫绘画创作良好的心态和独特之处。
山水画要见笔见墨,见笔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卞哲甫的成功之处。其山水瓷画的点线不是以个体劳动为单位,而是讲求线的集群与点聚落,借以强化布景的繁密与内心生意的蓬勃。他的点线一气贯穿,整体感很强。远看层次分明,郁郁葱葱;近看每个局部都要很精到,处处见笔、笔笔见韵、神贯气通、浑然一体。他的山水瓷画风格旨在写实,这种写实不在“像与不像”的范畴,意在传山水这神韵。“搜尽奇峰打草稿”,他把所看到山石树木牢记在心,包括山水的纹理、山水的阴阳关系,还有云谲波诡的自然现象。他以不变应万变,最复杂的,他用最简单的方法;再复杂的,也是一笔两笔凑起来的。他知道,写生、酝酿、打腹稿、绘画手段,在绘画中牵一发动全身,只要有执著的方向,跟着精神前行,作画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使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构图,去构筑自己所认识的自然世界。他这种写实的手法,不是依样画葫芦刻画每个山峰,不是画具体物象,而是画山脉的精神面貌。他喜欢这样的绘画,因为这样的绘画能让人感受到深度的自由,更能迸发出脑海深处的想象,为山写形、为山传神。所以在他的山水瓷画中,我们既能看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也能聆听到画家的心灵之音,从而形成一种“景中俱是情,情使景醉人”的独特景象。他笔下的新山水瓷画师宗北派、旁及南派,并广采博取,兼收各类画种之精华,既有宋画的严谨、又有元画的轻松悠然,具备水彩画之秀润的同时又具备版画纯净、明快的装饰美感“老树繁枝,笔笔有力、或苍老、或挺秀,繁而不乱,加强了画境的深邃感,而不芜杂。”山石的皴笔或繁或简,坚挺质朴,不泥古,有浑厚的传统技巧,更重视“师造化”,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绘画和学文化、学技艺、练体育一样,都是一个人升华的过程。绘画致力于挖掘自然与表现人类美好的一面,它用专业性的艺术语言表现真善美,让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提高。而人们对笔墨之中抽象韵律的鉴赏。其实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我们只有通过慢慢认识、慢慢体会、慢慢理解,最终才能读懂中国画的语言。除此之外,中国画笔的力度、线条的美感,都需要“功夫”,也体现了中国画的语言、笔触、文化更重视传神的特点。作为一名山水画家,他经常深入大自然去观察、写生,时刻拥有一颗热爱艺术的心,进而保持着一份创作的热情,为用去刻意寻找,在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美,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好,用更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美、并赋予绘画创作中,这将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他在艺术创作之路上的重大转折,就是从唐山到景德镇。这场跨越地域的陶瓷艺术之旅,推动着他在探索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朝着自己的艺术目标大步迈进。近几年来,他不仅作品屡获大奖,个人还获得不少荣誉。其中:2005年,作品《雨过山川浮烟岚》在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第二届陶瓷艺术作品展示评比中获金奖;2006年,作品《晓寨含烟静》获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奖赛金奖、同年荣获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的《江西省陶瓷艺术名人》称号;2008年,作品《秋山》获江西省迎奥运中青年陶瓷艺术大赛银奖;2009年入选辉煌60周年景德镇陶瓷艺术展(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展出);2010年,入选上海世博会景德镇陶艺作品成就展;2010年,作品《瑶里山水》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同年,受市政府邀请在上海世博会园区现场作画,并参加上海拍卖行成立二十周年系列 拍卖会“中国当代陶瓷大师作品新春迎世博专场拍卖会”;2011年,陶瓷作品在“北方瓷都杯”河北省陶瓷艺术技艺大赛获绘画组金奖。2012年,第二届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精品展览会,陶瓷作品《溪山赏秋云清泉自在流》获银奖;不少的陶瓷作品分别刊登于《中国陶瓷》、《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现代陶瓷作品收藏典集》、《景德镇现代陶瓷珍藏版》、《高端收藏景德镇现当代陶瓷艺术》、《当代中国景德镇艺术陶瓷收藏大典》、《中国景德镇首届上海陶瓷成就展作品集》、《景德镇现代艺术陶瓷投资与鉴赏》等等。
四
一段时期的茧封或是焰炼,升华的过程,蜕变是美好的,因为有对新事物的期盼带来的兴奋,还有对原来的决裂,珍惜蜕变的过程,才能拥抱希望。所以,他把每一次的蜕变,当作一次修行,提升自己的境界,才会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是卞哲甫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的感悟。
画如其人。卞哲甫的艺术创作风格是清新纯净,了无尘垢的。他的山水瓷画作品,或空朦淡远、或清翠欲滴、或暮霭萦绕、或飞瀑直流、或松林叠嶂,皆在一派和谐从容的氛围中内,似一首首天籁回环的诗。欣赏他的瓷画作品,让你仿若陶醉在优美而迷人山水诗境中。那是一片祥和、寂静的乐土;那是一幅幅境界高远、气质华美、意境深邃的祖国壮丽山河的缩影。他的瓷画作品中,还表现出那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精神以及个性风格的张扬,这也是东方艺术经久不衰的灵魂。从他的山水瓷画作品中,同样可以品味到他文人画家的气息。他做人很低调、他作画很洒脱。他总把自己当作还是一个刚入门的画家,总觉得在陶瓷艺术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两年,艺术陶瓷市场出现了一些变化,但卞哲甫的“三味堂”仍然像往常一样,来往客人络绎不绝,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因为,他有太多的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陶瓷艺术的深刻了解。他谦虚、务实,他不浮躁,他耐得住寂寞。有一个安徽来的大师,要看卞哲甫画画,提出看两个小时给2000元,他分文未收,硬让那位大师驻足在他画桌前停留了两个小时,他并未见钱眼开;一个大学校长看了卞哲甫的作品后,不仅收藏了他的作品,并邀请他到学校当客座教授,教学生国画,他并未追名逐利;对传承陶瓷文化、热爱陶瓷的收藏者,给出友情价,他并未见利忘义;对为了赚钱来向他求艺的,他拒绝招收,真心学艺的,他毫无保留;对到他工作室欣赏作品的,他都热情接待,尤其对年长老者的态度格外和蔼,90多岁的老母亲时刻记挂在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
卞哲甫当初选择景德镇,是为了“谋生”,更是因为这里有千百年陶瓷文化沉淀的精华。而景德镇选择卞哲甫,则是因为他在千千万万具有共性的“景漂”中,他画出了自己的个性,同时也秉着做人的良心,秉着对陶瓷文化的厚爱。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影响着他过去的同事和朋友们也慕名来到景德镇;他希望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陶瓷艺术家加入“景漂”的行列;他用自己的体会与“景漂”们共勉,“既来之、则安之”,光有热情不行,还要有耐心,有自信。探索和发现一些东西,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要有孤独前行的勇气。因为景德镇陶瓷闻名于世,在中国、在世界上地位显赫,被誉为陶瓷圣地,它的文化底蕴厚重,它的工艺鬼斧神工。我们要在学习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才能找到与自己所掌握技艺的切入点,与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碰撞出艺术的火花,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才艺。
“十年磨一剑”,表明凝聚剑客多年心力,非同一般;“十年‘景漂’情”,表明外来陶艺家的陶瓷情愫,非同一般。而卞哲甫的非同一般,就是努力地编织着他的艺术之梦,这个梦饱含着他的理想、凝聚着他的性情气质、情绪心态与精神内蕴;就是他对陶瓷艺术的追求中,他有方向,但没有终点;他有目标,但没有画上句号。始终行走于山水瓷画路上学习的他,而且永无止境。
廖传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