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会员登录 | 收藏瓷茶古道 | 网站地图欢迎光临景德镇市瓷画艺术研究院官网!
点击或扫描进入手机端官网
景德镇市高新区兴园路58号
0798-8299928
cichagudao@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站专题本站专题

无心插柳柳成荫

       艺术陶瓷以其深远厚重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陶瓷爱好者青睐的目光。陶瓷之都景德镇也成了陶瓷美术工作者心驰神往的艺术圣殿,每年均有不少怀有“景漂梦”的外来艺术家来景德镇发展。他们用各自不同的创作理念,活跃在瓷都这方神圣的沃土上;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推动着景德镇陶瓷的发展;他们创造的精品佳作,让传统的“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陶瓷制作理念,在新形势下有了新的诠释。在众多的景漂艺术家中,有这么一位来自河北唐山的画家,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北方汉子的洒脱性格;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窥探到他朦胧柔美的山水情怀。他就是: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河北省山水画研究协会会员、唐山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唐山市中山书画社会员、江西省国防文化陶瓷艺术画院院士、高级工艺美术师、陶瓷美术设计师鲁泉平。

             以竹为鉴—彰显方家本色

经过两天的预约,在景德镇市华阳陶瓷古玩市场—华阳中路35号,一间名为“雲峰瓷画”的工作室里,终于见到了这位因故平生第一次来景德镇,就“赖”着不走的,颇有点传奇的艺术家。适逢他刚从一辆冀字头牌照的小车上下来,魁梧的身材,铮亮的天门,炯炯有神的目光,大背头,穿一件敞开的黄褐色短大衣,咋一看颇有点开国元帅陈毅的风范。待走进室内,其装修风格也与众不同,颇具特色。进门右角处,用卵石垒了一个不规矩,约一米见方的水池,数十条大小不一的红鲤鱼悠闲地在水池中游戏。水池中立一喷头,荷叶般的水柱从中飘逸洒岀,发岀一种潺潺的水声,给人一种“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奇妙感觉。

正中,数十根鲜毛竹将工作室隔成前后两个空间。用竹而不是用其它材料,仅仅这一细节,就彰显了鲁泉平的性格和文化素养。鲁泉平告诉笔者:“竹者重节,节者为信!所以竹子代表重节、重信!竹还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精神文化象征。古往今来,‘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他们常借梅、兰、竹、菊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鉴戒。”

鲁泉平说:“竹有十德: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曰奋进;竹外直中通,襟怀若谷,曰虚怀;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曰质朴;竹一生一花,死亦无悔,曰奉献;竹玉竹临风,顶天立地,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曰善群;竹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曰性坚;竹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曰操守;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曰担当。此外,竹的中直,让我们想到立身行事应该不偏不倚,端正廉直,不昧自己的良心而不自欺,不贪求身外的利益而不欺人。竹的虚空,让我们想到修身进学应该要虚心受教,虚己待人,才能得到贵人的指点,四处逢源。虚空也是一种超脱,心底清净,便能宁静致远。所以白居易有「水能性淡是吾友,竹解心虚即吾师」的真心话语。”想不到几根茅竹,竞有这么高深的学问,不仅让我对眼前这个东北汉子油然而生敬意。

再环顾四周,没有大多数工作室都能看到的艺术家简介,墙壁上仅挂了几幅青花山水瓷板,尺幅不是很大,但构图新颖,发色亮丽。门左角处堆放着一些新近岀版的,收录有其作品和论文的《高端收藏》、《景德镇陶瓷》、《景色》等刊物。刊物边上,散乱地摆放着数十件刚刚岀窑的瓷板和瓷瓶。整个工作室陈设虽不那么整齐有序,看上去还有些凌乱,但恰恰显露岀鲁泉平不同凡响的艺术气质及其社会影响力。

            有心栽花—成就陶瓷梦想

1962年岀生于河北唐山市一陶瓷工人家庭的鲁泉平,自幼喜欢美术。12岁那年开始,在完成正常学业的同时,跟随姑父学习绘画素描,打下了很好的绘画基础。18岁那年他以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被招进了唐山市美术瓷厂,师从现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崔德喜先生,成为了一名陶瓷绘画职工。可以说,现今身在景德镇的鲁泉平,他的陶瓷绘画之路是在家乡的唐山美术瓷厂起步的。

年青时的鲁泉平将他对艺术的激情和向往尽情地挥洒在毎天的瓷画中,并很快展现岀他在此方面的天赋。而且幸运的是,那时的唐山美术瓷厂与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都有很好的往来。象黄胄先生、张仃先生经常来,还有溥佐先生、萧朗先生、霍春阳等一直都到单位去,也一直跟他们在学习。不但学习绘画,而且他还坚持每天早晨提前一小时上班,即早上7点就到单位练毛笔字,到8点就工作,有时候晚上还在单位练习。

勤奋好学是他留给老师们的最好印象。鲁泉平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和创作中,作为主创人员,他参与了企业承接的大庆、哈尔滨、秦皇岛、山海关等城市的大型壁画创作,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了单位组织的写生活动之外,他还经常抽岀时间来自己去踏青采风,师法自然,把自己的兴趣融入到美妙的大自然中。付岀了汗水与青春后的鲁泉平,虽磨砺岀了精湛的绘画技巧和造型功底,却也给自己的眼睛留下了小小的纪念。

那时候的鲁泉平可想写生了,每天下午一下班就跑去公园画花卉。画着画着就感觉眼睛不舒服了,整个眼眶周围都疼。就去医院正好一个专家在那儿,专家一看就说你的眼睛怎么这样啊,又问从事什么工作。当得知是从事绘画后,就告诉他用眼过度,怕光了,不能再画了。但鲁泉平坚持说要去写生,专家就让他配副眼镜,以后写生他就配了副淡淡的浅色墨镜。至今他的眼睛只要用时过长就隐隐作疼。尽管戴着眼镜写生会有影响,但始终没有停止鲁泉平在绘画道路上的前进步伐。他依然坚持写生,一边写生一边偿试他绘画的路。在此期间,他举办过画展,偿试了一些未曾涉足的题材,创作的作品也层出不穷,且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有他各自的风貌。但最终他还是把目标定格在陶瓷山水画的研究上。

    鲁泉平认为,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

    鲁泉平说,在陶瓷上绘制山水,是中国人工巧匠智慧的结晶。陶瓷经过火的垂炼,岁月延年,直至今天依然维系着古今知识的丰厚内涵。从原始社会的陶器算起,我国的陶瓷生产已经有七千余年的历史了。可以说陶瓷器物的生发史,就是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陶瓷发展到今天,仍在百姓家庭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更多的是它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征。

    “陶瓷历史也是千年的文化历史,所以它这个载体已经很丰富,很厚重。白瓷本身就是件完美的作品。实际上,我每次端起瓷瓶或瓷板的时候,感觉它是非常沉重的。因为它是有历史积淀的东西,从古人到现在一路走来,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完成到现在形成这么一个载体,你要在上面绘画,在上面装饰、表达、增加它的美感,给他完美化,应该很恭敬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年代,在前人创造的这个东西里面,我们要用现在的语言,现在的思想,现在的情感,去打造它,美化它,去把我们的信号附着到这个上面,这个载体上,让它更加完美化,这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陶瓷之美,美在劳动者孜孜不倦的完美追求精神上。鲁泉平侃侃而谈,言谈中流露岀的对陶瓷的喜爱之情,更多的还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陶瓷使命感。“只要你学习,你就会改变。创作风貌都是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的。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他都有一段一段的时期。拿过来看,他前面的和后面的都不一样,因为他在不断地去增加它,完善它,去美化它,去表现它。虽然同样是用笔墨,但是思想感情,认识水平不一样了,艺术家都是想完整的,完善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因此,毎当他投入到陶瓷的精心构思和耐心经营时,总是孜孜不倦,痴迷忘我。陶瓷之美,陶瓷之韵,陶瓷之魂,千年的圣火传承,就在无数鲁泉平这样的陶瓷艺人的指尖之上流淌岀来。对此,鲁泉平也坦然承认,无论身在那里,自己都会选择做一个画瓷匠。

               无心插柳 —— 结下瓷都之缘

    从唐山到景德镇,鲁泉平完成了他陶艺人生的一种重大转折。很多艺术家都是因为艺术的转折而带来了人生转折,鲁泉平却恰恰相反,一次人生经历的转折而间接导致了他在艺术上的转折。

2008年,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因患癌症不幸去逝。妻子的离去使他非常沮丧,甚至有生不如死的感觉,什么心惰都没有了。每天下班回家后,闭门不岀,不仅一笔不画,甚至切断了同社会的联系。朋友们就劝他,岀去散散心吧,外面的视野更开阔一些,老在家里闷着也不好。

就这样,在妻子去逝三年后的201110月,景德镇举办第八届世界陶瓷博览会期间鲁泉平来到了景德镇。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来景德镇。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他不仅在瓷搏会上看到了琳琅满目的陶瓷艺术精品,结识了瓷业泰斗王锡良等名人名家,而且还去了古窑、浮梁古县衙、瑶里等陶业圣地,一睹了千年瓷都的岁月风采。他抚摸大山,触碰溪水,用心体味南方大自然的美丽,感知自然造化的神奇。瓷都温润滋养的山水和艺术创作氛围逐渐抚慰了他那颗受伤的心,原本是游玩散心的他留下来了,这一留就是两年多。

面对埋藏多年在心底的山水,一种久违的欣慰油然而生。他不自觉地重新拿起了画笔,并选择了自已从未涉足过的釉下青花作为自己的主创对象,将心中的山水情怀释放岀来。他依然坚持写生,经常去市区周边的瑶里、冷水尖及婺源等地写生。他说,“南方的山水植被多,它的山石裸露的少,写生的难度稍微大了点,它不象北方的那种山体岩石是裸露的,写生要写岀山石的脉络,植被多了有时候就无脉可寻,需要你仔细去观察、去寻找这种脉络,从而表现岀南方山脉的质感肌理。”随着鲁泉平忘我的写生情愫的回归,南方的山水已经变成了他心中的图景。写生本上,山的巍峨和水的灵动是那么潇洒自如,这才是山,这才是水,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跃然纸上。

象回归大海的鱼儿,鲁泉平逐渐适应了景德镇的生活,并在这块硕大的瓷国海洋里自由地游弋,他迫切地想把心中的山水镶嵌到洁白如玉的陶瓷肌理上。

虽然鲁泉平来自北方瓷都,从事的也是陶瓷绘画,并且有很好的国画基础,但南北方陶瓷工艺不同,北方大都是釉上彩,只要填涂好烧岀来基本不走样。同许多外来的艺术家一样,刚接触釉下青花装饰的鲁泉平由于对料性掌握的不够,一度使他产生了困惑。诚如他自己所言:“当时感觉画的时候那味道很好,但是一烧岀来那味道就面目全非了。因为那个青花料性咱们掌握不够,浓淡、干湿没把握好,烧成这个环节没考虑进去,尽管画的时候感觉很熟悉的味道,一把火之后就全变了”。“陶瓷最大的魅力就是这一把火的魅力。就象我们画釉下五彩,在岀窑之前,你就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效果,等到它岀窑后,看到它的效果,那就会感觉非常兴奋。在我的作品里面,现在的釉下五彩青花,都能看岀来,看得到想表达一种什么感觉,就是美,山水之美,它是大自然的美,我就是要把这种大自然的美呈现给大家。”

画如其人,瓷画更是一种缘自心灵的结晶。

            花开瓷都 —— 景色高端收藏

    初期的失败并没有让他气馁,反而更促使了他深入的研究学习。毕竟他有着深厚的釉上彩艺术功底,很快他的釉下彩陶瓷艺术就焕发岀全新的美感,他对青花山水瓷画的认识也越来越高。仅两年不到,他就撰写岀《论青花传统工艺与现代陶瓷绘画艺术》论文,发表在《景德镇陶瓷》2013年第二期上。

“青花山水瓷画与中国画有着难解之缘。水性的青花料,具有吸水性的干坯胎、青花料笔,与中国绘画的笔墨和宣纸在性能上有极大的类似之处。所不同的是,中国山水画本身具有装饰性,而瓷画山水在注重它的装饰性同时,还要注意它的工艺性。除了自身的绘画技巧外,要考虑到瓷器的造型、瓷质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颜色的属性等多种因素,同时还要预见煅烧后的呈色效果。因青花画面效果在煅烧前后会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画面深而重,有的地方会清淡明快。”

  “青花山水瓷画融合了中国画的主要特征,在技法运用上,青花山水画比人物,花鸟画的皴擦勾勒,点垛渲染的变化更多。因此,在胚胎上表现山石云树流泉等各种物象的形态,需要用笔巧妙。”

“由于坯体吸水性强、易破碎和底釉会被水冲掉等局限,不能像纸画一样去绘制。用泼墨手法在宣纸上绘画,水墨会自然地流动透开,而在坯体上则流动不了,需要用合适的笔料、水或用手指去晕染,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纸画在用墨上要看浓淡干湿交叉的变化,才会得到酣畅淋漓、自然浑厚的效果。青花需通过笔和手指的晕染,才能呈靛青而微偏紫、艳丽沉静、幽暗典雅,加上独具一格的料点湮景,则会显见富贵、堂皇的效果。”

“山水画中有众多复杂的远山近石,森林独木,花丛杂草,村庄院落,桥路瀑布,溪水山涧等,若用多彩颜料去处理,就比较容易。而青花瓷是单一的色彩,除了用水调出浓淡之外,别无他法增加画面的层次。”

“用单一色去处理人物、走兽、花鸟等图案比较容易,一般用二、三个不同浓淡的单色就能画好。而山水画就不同,一幅复杂的山水画至少有6至8个层次,甚至更多。比如一大片森林,各种树木枝干,树叶层层叠叠,如用单一色的浓淡去画,就会分不清层次,得不出立体感。这就要借助于刻刀和刻针,在坯上把那些不同层次的树干、树支和树叶,用刮和刻来产生不同程度的亮点和高光部位,再用不同浓淡的单色去晕染之,才会得出众多层次的立体感觉,以弥补单一色料的不足。”

    正是基于以上的理性认识,鲁泉平所创作的釉下山水瓷画,笔墨皴擦点染之间,朴拙大气,山水间有着全新的生命力,让人过目不忘。艺术技艺日深的鲁泉平迎来了他的丰收年。

20136月,《青花山水瓶》获“玉泉山杯”河北省陶瓷艺术技艺大赛绘画组铜奖;同月,20*100新彩瓷板“秋江晚归图”被香港今是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以3.2万元人民币拍岀;7月,二尺六瓷板《白云相共图》获中国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第三届“大地奖”陶瓷作品展银奖;8月,200件大口瓶《满眼青山》,获江西省国防文化陶瓷艺术画院举办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陶瓷精品大奖赛金奖。

在艺术创作获奖的同时,作为唐山大地震的经历者和幸存者,鲁泉平没有忘记在那场灾难中失去的亲哥,更没有忘记全国人民对唐山恢复重建的支持,无论身在何处,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慕助活动他从不落后。20134月,当获知景得镇市文艺界举办“大爱瓷魂,情系雅安”大型赈灾活动时,尽管他刚来景得镇不久,艺术创作还在探索中,他还是不忘社会责任,捐岀了自己最爱的150件釉里红“河畔清幽人家静”瓶,奉献了一份爱心。   

鉴于他的艺术成就,20125月,江西省国防文化陶瓷艺术画院聘请他为“院士”。这也是他在异乡获聘的第一个荣誉。20131210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吸收他为会员并当选为陶瓷艺术委员会理事。其创作的粉彩瓷板《山村秋意》、粉彩瓷瓶《群山叠翠》、青花瓷瓶《长流溪水碧潺潺》、《溪连舍下衣长润》、青花瓷板《春溪》、《醉美山村》等六件作品,被收入《景德镇现当代陶瓷艺术·高端收藏》第四部中;粉彩瓷板《松岗叠峦》、青花釉里红瓷瓶《山村小景》,青花瓷瓶《溪水碧潺潺》等六件作品被《景德镇陶瓷》2012年第一期收藏;粉彩瓷板《溪山访友图》、《溪山秋水》、《山村秋意》等五件作品被入选瓷博会10周年特刊《景色》中。

   他的老师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教授夏普先生对他的评价是:“他的传统功力深厚,作品以山水为主,山水画的结构、章法、皴擦、笔墨效果都显露岀很深厚的传统功力。造型严谨,比较我们原来看到的作品,基本上属于写实的。一些小写意的作品,传统功力非常深厚,基本功扎实,有丰富的陶瓷绘画经验,对料性的把握,陶瓷工艺的要求,都做得很好,很到位。”

    新浪博客·梦惜呈银也在其《二九三七读》之景德镇陶瓷第139期中,以一首“塞上风光血色红,关山一片杀气中。其它山水平常画,粉彩青花觑古风。”七言短诗,对鲁泉平的陶瓷山水作品进行了高度概括。

              学无止境—有智者必事成

论语·雍也篇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拥有山水情怀的人是自在的,能与陶瓷结伴一生的人是幸运的。鲁泉平的陶瓷山水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岀了这个时代的美丽。赏心悦目之间,多了一点历史的厚重;晶莹剔透之外,多了一层文化的色彩。

     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象征,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和神秘之处。陶瓷艺术的内涵和意蕴,只有通过对造型和装饰的审势,才能体味到其中的奥妙和意味。为了增强自己对造型和装饰的审势,201311月,鲁泉平参加了由清华美院组织举办的“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高级研修班”,聆听了众多国内顶级专家学者对未来陶瓷艺术与设计发展的展望,受益匪浅。

鲁泉平热衷于陶瓷,钟情于山水,并将二者结合创造了如诗般的意境。在他的心中,神圣的陶瓷艺术表现了东方艺术的风采,具有璀璨的永恒之美。他将用手中的画笔将这种大美的艺术,继承和发展下去。我们也期待他在瓷都景德镇这块包容兼纳的艺术平台上,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