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在春意盎然的三月里,绿色的律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春的阳光破解着三月的鲜活明媚和它的秘密,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诱惑。娇柳媚花、青山溪水、薰风细雨……无需渲染的意境在鸟语花香中蕴满了丽词佳句,款款深情,和谐悦耳。
初见乔德志,就在这阳春三月,胖胖的脸庞,整齐短发,听到柔和轻快的话语,方才明白不属于北方。
冲天鸣凤凰,扶摇看荆楚,乔德志来自凤凰的故乡,自古多出英雄的荆楚大地。屈辞离骚,江风楚舞,千古风流气息在质朴与内秀之间,在笔墨和色彩痕迹中悄然弥漫。敦厚、实在、义气的背后,流淌着坚韧不屈与自由奔放的浪漫才情。多年艺术游历,书法、国画、水彩诸多艺术修为,使得门类框框不再成为限制,而成为投身陶瓷艺术的最好积累。
三进三出景德镇,最终定居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将近十年的岁月一晃而过。陶瓷艺术对乔德志来说,就如丰盈如桃林风卷过花瓣雨,无可尽数。
走进陶瓷的世界
乔德志的家乡在湖北洪湖,他带着2000年中华瓷器文明的芳泥,走进陶瓷的世界,与瓷为伴近10年。
或许对线条、色彩敏感的乔德志,自小就和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是德育于恢弘奇瑰的民间文化的渲染,荆楚文化的精神博采众长,渗透到他的身体里,让他对绘画有着格外的喜爱。“从小就喜欢画画,这真是不假,那个时候小人书是五六分钱一本,卖回来照着一笔一笔的画,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没有受任何人的影响就喜欢了这些东西,特别是喜欢有色彩的或者线条。”乔德志说。
从第一次拿起画笔,乔德志就像着了魔一样的,看见什么画什么。童年时代,没有过多的课业负担,没有严厉给他指定要求的父母,他的画笔给他的童年添加了浓厚的底色。正是这种恣意的兴趣,以及不受约束的训练,使他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基础,对他以后的创作也意义深远。从此,小人书的绘画已经不能满足乔德志对绘画的渴求。然而就在这时,乔德志遇到他的启蒙老师白统绪先生,白统绪为他真正踏上绘画道路迈出了一步。
追求艺术的道路总是坎坷的,因为当时乔德志所在的村镇的条件设施不好,通信条件的落后让他与艺术家梦想的学习殿堂失之交臂。虽然错过进入美院学习的机会,但是他骨子里对艺术的执着却没有让他因此放绘画,凭借着坚韧不屈的艺术情怀,他以另一种方式依旧在绘画这条路上前行着。
“走向社会后,我一直在画画。最后我就在武汉搞工艺美术,在这工艺美术期间,我就抽时间在湖北美院进修,跟着这些专业老师学习。”乔德志说,他不分昼夜地潜心习画,像着了魔一样,所有的节假日他都在家中临摹名画,或外出写生。
然而,乔德志也注定与景德镇有着不解之缘。他三进三出景德镇,最后定居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他不断否定已经有的,是想要不断的完美自己。突破和变革自我,对别人来说是痛苦,对他来说却是快乐。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痛并快乐着。“既然爱好搞艺术,就要不怕吃苦,我觉得在艺术上吃苦是一种快乐和享受。从湖北美术学院到深圳大芬村,最后到景德镇从事从事陶瓷艺术,都是为了内心的快乐。”
景德镇需要这样的画家。乔德志说:“当时我对艺术瓷三个字,非常有感受。‘艺术瓷’我原来没有听说过,我说我要去景德镇看一下。”艺术瓷是乔德志转向陶瓷大师梦的开始。瓷器是中国独有的发明创造,至今已有3000年的辉煌历史,作为主流瓷器的白瓷也已经发展了1500年。在瓷器领域,先人们以创造性的智慧、超前的意识、领先的科技、无与伦比的技艺,烧制了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影响了全世界。
乔德志越来越感受到陶瓷的魅力。他开始深深地热爱上了陶瓷。一个新的梦想开始在他的内心深处悄然生长——要成为一个陶瓷大师,发扬光大陶瓷事业,他逐渐地把身心都投入到陶瓷上。
斑斓的绘画充满生机
三十年岁月一晃而过,从油画、水彩到书法,再到国画,乔德志的创作方式非常全面,花鸟、山水、人物、走兽,都是他的创作对象。
水彩的颜色、国画线条的紧密结合,每一笔都铸入他独特的思想与血液,斑斓的绘画足迹表现在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陶艺作品中,每一笔勾勒力求肖似真物的西画,透视风格与随意挥洒的国画水墨交融,即有国画的潇洒而不受拘束,而又包含着水彩精准细腻,每一那每一撇都充满张力细腻而精致,深厚的绘画功底令人钦佩。
其代表作品《秋岭云起》,以极宏大的笔调,描绘出了自然山川的浩荡之感,给读者营造除了“一览无余”的浩瀚之感。他通过一浅一深的淡墨晕染手法将对岸线慢慢消隐的效果呈现到人们的面前,使其作品更显辽阔。更为绝缈的是,乔德志通过透视作品中景物的虚实变化及错落有致,体现出其景的简约的韵味,画面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突破了传统的更迭与和谐,使画作更显无穷的味道。
作品《青峰千里秀江南》,既有拙朴凝重的古意,又充满刚健蓬勃的生机,表现出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绝无女子画山水的柔绵之意。尤其是新彩山水作品,以刚劲的笔法勾画出深谷奇峰、疏林怪石、溪流飞瀑,动中有静、气势磅礴、撼人心魂,画面雄武气魄却又不乏清新隽永、师法自然。
作品《秋山寺画图》无论是山的厚度,还是色差都或沉重、或强烈,并且丰富多彩地呈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眼前。再看他笔下那涓涓细流,是如此的轻柔秀美,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乔德志正在向我们传达着来自心灵的话语,那是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比一般传统的古彩、粉彩、新彩山水画更具有活力和风韵,其艺术价值和生命力都是不言而喻的。成排的树木在远处浩浩荡荡地飘动着,出现在眼前的流水,水面上的波纹清晰可见,再看看那些老树苍枝,在树与树之间传递着一道道祥和的光芒,仿佛像一首美丽的抒情诗。
绘画是文化的反映,生活的反映,更是诗情和才智的体现。正如前辈的教诲:“艺术家要有学问、有见解、有个性、要见多识广,这样才能画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创作出意境深远的作品。”
庄子曾语:“若一志,无听之以耳听之以心”,一个伟大的画家在生活中,往往将眼前所看的自然风景和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进行结合,即“应目而会心”,培养了自己敏锐的直觉力和目光,同时将自己内心最深处那份不同于他人的感受通过“墨”加以表现,实现精神的升华,并构筑自己特的自我风格。
乔德志轻松的画风,不失对艺术的严谨,慵懒的画意里,不丢着构图的细致,仿佛给冰冷的陶瓷注进了新的血液,经历了烈火的烧制,又是新的生命开始。乔德志笔下的人物、山水、花鸟,透漏着真善美的追求以及造化的灵气。写生精品,山水画可谓神姿迭起,不仅有江南的雅隽、清丽,而且还具有北国的苍茫及雄阔。
乔德志现在的艺术造诣,来源于多年的艺术积累和对艺术的刻苦钻研,在他的陶瓷作品中,丰富的水彩与书法线条勾勒的完美结合,大气沉稳,老辣之风显于笔下,动静皆宜,将一山一水、一花一木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磅礴、清幽、溢美之感。
每件作品皆有专属之意,不论是创作思路或者创作手法,其新、其美、皆能再乔德志的笔下凸显得淋漓尽致,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在各项评比中多次获得奖项。作品《虎啸龙吟》获2000年世界华人艺术展佳作奖并被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高原红》入选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全国书画优秀奖;《贺龙在洪湖》参加中国军事博物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书画展并集结出版发行;《松疯和鸣》入选上海首届景德镇陶瓷成就展;《张大千诗意》获江西省首届“御窑杯”陶瓷美术创新大赛金奖;江西日报传媒集团《江南艺术馆》首批签约艺术家;2012年杯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2012年度观众最喜爱的陶瓷艺术家”。
在如此之多的荣誉下,乔德志也常感压力,“这么多年来,在创作上自己一直跟自己较真,天性如此。跟自己较真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到艺术的美。任何荣誉都只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时刻激励着我更加努力。”他从不自满,甚至时常感到有所不足,“我将更加努力探索,请于创新,执着于艺术追求,必不负众望,以更优秀的作品来回报社会各界的厚爱。”
与美丽的瓷都相守一生
随着瓷博会的日益临近,景德镇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成为陶瓷爱好者“朝圣”的圣地,而这绝不仅仅是一次短暂的陶瓷艺术的盛会,在它的背后,恰恰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天下陶瓷英才八方而来的现象。在古时,景德镇陶瓷历史上曾有的辉煌要归功于“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而今天我们可以用“新工匠八方来”时代来描绘当今的现状,只不过当年是“工匠”八方而来,今天却是艺术家纷至沓来。
乔德志颇有深情地对笔者说:“景德镇是璀璨的明珠,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是上帝恩赐的风水宝地。景德镇陶瓷艺术水平令我很惊讶,传统陶瓷文化魅力无穷,厚重的历史积淀让我感慨万分。”
初来乍到的乔德志,在创作伊始遇到了一些困难。在谈及这个问题,乔德志爽朗的说道:“就当交了学费了!”尽管在来景德镇之前,他对于自己可能遇到的困难已经做了充分地估计,但是当这些问题扑面而来时,还是让他在刚来的那段时间里感觉有些吃力。
谈到所面对的问题,乔德志说,在他刚开始涉及陶瓷创作的时候,许多东西对他而言都是全新的,胚胎、釉料,技巧等等。仅釉料这个部分,瓷器的釉料与国画的釉料完全不同,对于擅长绘画的乔德志来说,他在来景德镇初期就花了不少心思在研究釉料上。乔德志说他刚开始画的几个瓷瓶,看上去效果很好,烧出来的颜色也十分鲜艳,可是等他拿手一摸,颜色便剥落下来。经同行的朋友提醒他才知道,自己用的是生料,才造成了这种结果。另外,一些绘画技巧上的不同,也使得他需要不断的适应、学习。
比如在国画中,有一种绘画技巧就是利用纸的渗透,制造出别样的画面效果,可是到了陶瓷上,特别是他现在专注的釉上创作部分,完全没有了这种颜料渗透的效果。这些都使他意识到,自己不仅需要在创作上早日找到感觉,将自己所积累的艺术功底展现在陶瓷上;还需要将心态摆在一个学习的位置上。乔德志说,来景德镇之后,他意识到自己还是个新人,许多东西都需要从头学起。正是有了这种心态,乔德志的进步很快,对于现在的陶瓷创作,他坦言自己的信心增加了不少,绘画的时候也更加的游刃有余。
来景德镇不久以后,乔德志发现了景德镇一个最吸引他的特点——浓厚的艺术氛围。在这里,他很快便结交了一些艺术圈的朋友。平日里,大家常常聚在一起交流、探讨。如今,在景德镇10年的他已经有了不少朋友,景德镇已然成为了他的家乡。对于痴迷于艺术的禅光来说,这种环境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这不仅排解了他的寂寞,还给他的艺术造诣带来了很大的提高。
作为一位对景德镇有深厚感情的外来艺术家,乔德志表示,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水平和特色,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特色,传统工匠对景德镇制瓷工艺的继承保持着原有的风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外来文明的不断涌入和外来艺术家群体的不断壮大,这种外来文明和思想对瓷都传统技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种创作思想的碰撞,使景德镇瓷器风格展现出多样性。
在制作工艺上,打破了传统陶瓷艺术中的装饰风格和造型观念,把表现形式更多的放在瓷器的制作材料和造型表现上。由于制作陶瓷所选用料的特殊性,塑造成型时融入了许多特殊的表现手法,使陶瓷的表现形式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在表现上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为此,瓷器的制作也成为现代艺术的新的实验场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景德镇当地制瓷工匠的成分正在迅速的发生改变,一部分仍然是来自于传统意义上言传身授的师徒,另一部分则是来自于全国各个艺术院校的毕业生、陶瓷爱好者、外国制瓷学者友人。他们来到景德镇,在这里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为自己的艺术定位和事业发展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坐标。
同时,陶瓷盛会的开展,也是一次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会使这些外来艺术家们从中汲取多方面的营养,还会吸引更多的外来艺术家来到景德镇,外来艺术家的范围会不断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会逐年提高,景德镇会成为我国新一代艺术家向往的聚居地。外来艺术家的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他们的技艺早日成熟,作品早日走向市场提供一个自由的舞台。
“我对景德镇有着感恩之心。”现在谈到对景德镇的情感,乔德志说,我曾经来过景德镇几次,但是对景德镇的印象很模糊,如今在景德镇生活了近10年,景德镇给我的印象是城市变化太大了,山绿了、水清了、人美了。作为一名外来艺术家,没有客居他乡的感觉,就像在自己的家中一样温暖。如今,我和家人都决定定居景德镇,将与美丽的瓷都相守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