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会员登录 | 收藏瓷茶古道 | 网站地图欢迎光临景德镇市瓷画艺术研究院官网!
点击或扫描进入手机端官网
景德镇市高新区兴园路58号
0798-8299928
cichagudao@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站专题本站专题

当代“景漂”艺术家的传奇人生

景德镇是一座大气包容、海纳百川的艺术之城,凭着千年不断的窑火,烧出了世界瓷都的美誉,进而成为了陶瓷艺术爱好者的朝圣之城。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曾见证了古代景德镇瓷器生产、贸易的盛况。如今的景德镇艺术瓷空前繁荣,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异国他乡的艺术名家。他们云集于此,共同分享着景德镇留给世界的千年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最早来景德镇是晋代河北滏阳人赵概,他把各地的制瓷技术与本地的实际结合,指导开矿、建窑、烧造瓷器,为景德镇五代青瓷和宋代青白瓷生产奠定了基础。后世景德镇瓷工把他神化,建庙奉供,尊为“师主”;隋代,湖北江陵人何稠,是著名的建筑师、陶瓷工艺家。他到景德镇后从研制琉璃开始,促进了烧造瓷器技术的提高。隋大业中(公元605617年),景德镇终于首次烧出了两座狮、象大兽,标志此时制瓷水平己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明代以后,景德镇外来制瓷名人不断增多。明代,江苏苏州人周丹泉,能文善画,人称其画“绘事苍秀,追往古”,到景德镇后,精心钻研瓷器烧造技术,他仿造的定鼎、文王鼎、炉和兽面戟耳彝,与古器一模一样,四面八方争相抢购,造到了“千金争市”的程度;安徽徽州人吴明官,所作器品少而尤精,世称“吴明官窑”;明末,江西婺源人陈仲美,少时在景德镇学艺,后往来景德镇与宜兴之间,既制作瓷玩具又作紫砂器,其作品“类鬼工”之誉,“镇人罕获”;清代,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刘源,擅长书画、设计,在御窑厂期间,曾进“呈瓷样数百种”,他督造的瓷器,“及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安徽歙县人吴麂,善绘山水,所办窑厂被称为“吴窑”,与当年官窑的唐窑、郎窑、年窑齐名;安徽祁门人陈国治,善在瓷板、文具等半成品上雕龙马,并在画面上施以各种色釉,烧成后极为精美,驰名海内;晚清至民国初,浅绛彩绘瓷名家有,安徽黟县人金品卿、汪藩,安徽歙县县人程门,安徽泾县人王廷佐等。民国期间的“珠山八友”及同时期的陶瓷名人,几乎都是外地人。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从民国过来的陶瓷名人,仍然活跃在陶瓷艺台上,把一生献给了景德镇陶瓷艺术事业。其中有景德镇市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授予的“陶瓷美术家”及同时期的老陶瓷艺术家,他们极少有景德镇本土人。当今,在景德镇,无论是大师,还是教授,或者能工巧匠,身怀绝技老艺人,绝大多数原籍都不在景德镇,他们有的几代人在景德镇从事瓷业,有的刻苦学艺成才,有的外地高校毕业分配来景德镇,有的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有的组织调来景德镇工作。

近十多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准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艺术品收藏热带来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春天,全国以至世界各地大批艺术家及爱好者不管地域,不分国籍,不论艺术门类,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其中有美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加拿大的、奥地利的、澳大利亚的,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等。他们为了心中所爱来到这里,不能不说得益于陶瓷艺术平台的出现和发展。因为这里可以生活、可以创作、可以展示,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

玩瓷的大腕

景德镇就像一个大磁场,还吸引着我国著名的国画家、油画家及艺术院校的教授等名家大腕,对他们来说,当今画瓷、玩瓷是新时尚。只有到了景德镇,才能真正感受到窑火的心跳,触摸到瓷艺的脉搏。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组织,新海派画家朱屺瞻、王个簃、林风眠、唐云来到景德镇,在艺术瓷厂体验生活并进行瓷画创作,他们创作绘制出一批颇具风格、艺术品位卓越的陶瓷作品,也成为其绘画艺术中颇有成就的组成部分。同时,他们在景德镇用新彩绘瓷的历史事实,在其后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绘制的作品中,可以察见他们学习美术大家手笔、创新瓷画艺术的轨迹。

进入新世纪后,在景德镇沉下来在瓷上创作的名家大腕络绎不绝。如国家一级美术师郭汝愚、马铁、陈轻舟、陈一文、方国兴、常炳华;资深教授、书画家夏普、钱大统、胡诚、于秀溪;国家级艺术大师冯杰、陈烈汉等。他们不仅“玩瓷”,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带来了特色鲜明、极富时代感的新风,而且为景德镇培养陶瓷艺术人才。

2010年瓷博会后,来景的北京著名油画家常炳华迷上了陶瓷,就再也不想离开。他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了艺术探索之路。他向景德镇陶瓷大师和民间陶艺家们虚心求教。其中张松茂大师就经常在色釉方面。就经常启发和指点,使他少走了很多弯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常炳华逐渐掌握了各种釉料在作品上的运用。同时,他也探索出一种将西方油画与景德镇传统瓷工艺相结合的油彩瓷画,复杂的各种传统色釉综合装饰一次性烧练成功。减少了制作成本,达到了预期的审美效果。

2001年,功成名就的陈轻舟受朋友邀请从黑龙江来到景德镇,他被博大精深的陶瓷艺术勾起了创作激情,从此国画与陶瓷绘画的融合成为陈轻舟新的创作课题。他先后十次往返于景德镇,在坯房、窑场,经常能看到他挥料作画的身影。陈轻舟首先从难度最大的釉下彩创作开始,现在无论青花、釉里红,都能以自己极为深厚的传统功力,把对线条的运用发展到极致。他的鹤、马、鱼、荷、石榴、鸡冠花等画面,独抒个性,以陶瓷为载体,在传承中变异。通过釉色的流变、釉变和窑变,制造陶瓷艺术融合国画艺术一体化效果。

中国焦板画创始人钱大统,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母亲受迫害、被流放,自己无法正常读书,然后又是全家人一起进监狱12年。苦难连接不断,挣扎、喘息之余,手中的画笔成了他活下去的力量。“文革”结束后,他获得了到进修深造的机会。1988年留学日本,2004年起多次赴欧洲各国,特别是到法国参加各种画展及讲学交流,荣获法兰西共和国荣誊勋章。2007年他来景德镇,用几十年炼就的扎实的素描功底和娴熟的绘画技法,成功地将现代西方绘画技法与传统陶瓷釉下彩艺术相融合,给陶瓷艺术带来一股清新之风。2011年被评为景德镇市“十大杰出陶瓷人物”称号。

傅抱石散笔山水传承人、著名的新徽派美术家夏赏普,曾担当影片《傅抱石》绘画指导及剧中傅抱石的替身和代笔人。2012年来景德镇,一面探索尝试,把傅抱石的散笔山水技法应用到瓷器上;一面义务教学,传授给景德镇的绘画爱好者。他在景德镇还带了十多位学员,既有专业的,有绘画基础的;也有业余的,有从未画过画的生手,他的教学方法独特,强调心静,强调心灵感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学员们通过他独特的授课之后,有的仅几个月启蒙学习,就能初步掌握散笔山水基本技法;有的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令人刮目相看的好成绩。

创新的中坚

艺术是无限的,只有不断追求艺术的人,才能凸现出自己的价值。一批又一批外来美术中坚艺术家,他们尊重传统,并吸收各门艺术经典努力创新,从而显现了超凡脱俗的陶瓷艺术作品。

年愈花甲的杨世得从北方瓷都唐山来到景德镇,在陶瓷艺术上已经具有一定造诣,对各类陶瓷工艺轻车熟路。一般在瓷板上用色料作画,仅以线和填色为全部,很显匠气呆板。这也是多年来瓷画家不被画家所尊重的原因之一。他为了解决了这一难题,寻师访友,切磋技艺,到三清山、鄱阳湖、井冈山等地进行采风,用心去捕捉那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以国画水墨的手法创作了一组江西风景系列瓷板画。让僵硬的瓷画多了中国纸本画的灵动,他创作的水墨山水瓷画,被南方的客商誉为瓷板上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家,成了各地争相收藏的经典。

也是来自唐山的卞哲甫、郝桂云、鲁泉平,如今是景德镇瓷坛备受人们关注的瓷画家。近些年来,卞哲甫的瓷画,不论是釉上青绿山水,还是釉下青花山水,都充盈着一种“静”的气息,“雅”的韵味。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现代生活的气息,给人以置身其中或亲临其境的感觉。这个梦饱含着他的理想,凝聚着他的性情气质、情绪心态与精神内蕴;郝桂芸的艺术陶瓷作品有传统中国画的悠悠古韵;画中的仕女姿态万千,景物有声有色,恬淡简洁的笔墨,生动地描绘的神韵,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被称为“北方瓷都飘来一朵祥云”;鲁泉平虽然在唐山从事的也是陶瓷绘画,并且有很好的国画基础,但大都是釉上彩,只要填涂好烧岀来基本不走样。他刚接触釉下青花对料性掌握的不够,他不气馁,促使了他深入研究学习。毕竟他有着深厚的艺术功底,所创作的釉下山水瓷画,笔墨皴擦点染之间,朴拙大气,山水间有着全新的生命力,让人过目不忘。

东北辽宁的戴德全,在景德镇呆了近10年,以其原有的绘画功底,转移到陶瓷绘画上来,对陶瓷虎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创作的天空——将人性赋予虎身。他画了近百幅老虎题材的瓷画,引起了陶瓷界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200911月新华社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四套《盛世收藏》栏目也进行了专访,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对欧洲进行了报道。国内100多家省、市电视台播放。陶瓷艺术泰斗王锡良喜称“东北虎来了”!

著名中国画画家、陶瓷美术家、教授胡献雅后人胡伟平,先后在江西展省览馆、庐山画院、白鹿洞书院从事美术实践。来景德镇之前,受家学影响固守在传统国画的花鸟虫鱼世界之中,工作渊源让他有幸与启功结识并拜师,在书法与绘画方面有了全新认知。近年致力于陶瓷艺术创作,在陶瓷粉彩、青花、高温颜色釉等方面用功甚多,又能不囿传统取法,现代之技。他的瓷画,初看或繁杂、或简练、或怪异,细品会发现里面的意境、文化以及用笔功底等,耐人寻味。

现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的朱德新,自幼受祖母(民间年画艺人)影响,在耳濡目染中,开始习画从艺。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在淄博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为了更广泛地学习各地陶瓷名家之长,他在本世纪初只身来到景德镇,受到李进、戴荣华、陆如、刘平等艺术大师的影响和指点。他的画路很宽,尤爱画人物。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获奖、被诸多海内外文博单位和收藏家收藏。然而,他深知艺无止境,艺海无边,将一如既往地去攀登艺术的高峰,不断探索,负重前行,给世人留下更多更美的陶瓷艺术珍品。

在来景德镇之前,在深圳大芬油画村,乔德志算是个能人,油画基本都卖到国外,还挺赚钱。2006年春,乔德志途经景德镇,短暂逗留数日,发现比创作油画更有感觉、更有成就的就是在瓷器上创作。理由很简单,即便是一件白胎瓷,不加任何修饰,其器行和色泽也是一种美。于是他放弃深圳,到景德镇白手起家。接下来的几年,他一直在努力。2009年春天,这位外来艺术家的作品出现在景德镇华阳商贸城,他融入油画技法,泼彩和泼墨有机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杀出了一条血路。

拼搏的新锐

艺术道路是曲折的、艰苦的、又是灿烂辉煌的,只有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人才能攀登艺术的高峰,踏上艺术殿堂。在“景漂”中,绝大多数是陶瓷艺术追求者、创业者,他们厮守、拼搏……

阿波罗·周毕业于江西师大美术系,研修于中央美院,后又考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跑到被称为世界艺术中心的城。法国修学之后,他的作品销售一路看好,在北京二外买了栋约400平方带院子的房子,打造成了一个小艺术庄园。一次,他与景德镇的朋友俞军谈起才四五百年的《蒙娜丽莎》就会开裂的话题,不想却得到了“在陶瓷上绘画,一万年都不会坏”的回答。20l0年,他踏上了前往瓷都的路途。在景德镇有了几次拿着笔在坯胎上作画、站在窑房前等待开窑经历后,感觉到了陶瓷的无穷魅力。他毅然将北京的那个小庄园关了起来,在景德镇购买了房子,租下了店面,开始了他艺术生涯的全新旅程。现在他已经’掌握了色釉、釉上彩等各个领域的技法,但有着艺术硕士学位的他感觉到,自己在陶艺创作中还只是小学生,还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与探索,在陶瓷这所大学中汲取更多养分。

陈丽萍出生于福建漳州市,她放弃了到优越条件的厦门上学就业,而到景德镇陶瓷学院磨练,毕业后她走进雕塑的艺术殿堂并留校任教。留校任教四年后,选择继续学习,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又获得艺术学博士学位。她创作的系列作品《吟》,表现的是一只小马,或流连在干涸的水域前低吟,或独立于山崖上的嘶鸣。这匹小马正是她个人真实的写照,对美、对真、对爱的追求,令她一骑绝尘,飞奔而去。

从“景漂”到绘瓷者,从匠人转向艺术家,何能胜经历了近三十年艰苦的磨练,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他不是出自学院高墙,也不是出自世家名门,他农村出来,热爱大自然风光,他常常一个人到郊外安静地写生,沉醉在自己过去熟悉的世界里。通过“形”与“神”相结合,“景”与“情”相映照,乡情、山村小景、梅兰竹菊、儿童、鱼虾等,俱生动逼真,展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他画虾,或游、或戏、或奔、或停……给人有一种空间感被凝聚起来的感觉。十多年来他画虾没有间断过,之前用青花料去画,现在主要用高温颜色釉来画,透亮,有质感,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界是独创。

在外来的青年陶艺家中的佼佼者还有黄载胜、杨拥军。黄载胜生于广西钦州,自幼酷爱绘画,为追求艺术,来到景德镇学艺。擅长花鸟,尤擅画猴、松鼠、鹰等动物。作品采用青花和釉下彩表现手法,把动物春、夏、秋、冬的生性顽皮、嬉戏、慈爱情感表现活灵活现,受到广大收藏家关注与喜爱;杨拥军来自首都北京,喜绘人物肖像、仕女。师从孙同鑫、方复等名家,潜心学习陶瓷艺术绘画。经过刻苦钻研,用多变的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饱满大气,既有工笔的特色,又兼备了重彩画的立体感和厚重感,逐步形成融汇传统国画与现代油画、重彩与光影造型相结合的陶瓷绘画风格。其陶瓷釉上、颜色釉等多种综合绘画装饰,色彩丰富,质感逼真,笔调细腻,生动传神。

中外的艺术家和艺术新生力量汇聚到景德镇,带来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最新信息,同时也让景德镇本土艺术家感到一种创新的压力和动力。“景漂”们,为景德镇千年积淀的传统风格带来了清新之风和全新的理念,对景德镇这座古老的艺术之城起了锦上添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