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014全国村落文化论坛在景德镇开门子会议中心举行,中国民协副主席刘华,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和全国各省市民协有关古村落研究人员、民间文化工作者欢聚一堂,深入交流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经验,为如何更好地保护古村落和发展古村落及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建言献策。
会上,刘华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等13位专家学者先后作了精彩发言。
刘华在发言中指出,江西的古村落蕴含了深厚的崇文重教的传统,一些古村落承接着文坛巨匠的血脉和文脉,一些古村落珍藏着天下才俊的手迹和足迹,一些古村落的历史可以连通一个甚至一批光耀千古的名字,这本身就赋予江西古村落无与伦比的文化纪念意义。
论坛上,专家学者们纷纷表示,“对于古村落的管理,要确立新的机制和方法,要有规则,有步骤,讲科学,讲实效,有章法的去推进古村落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的培育,各个古村落要有自己的文化艺术人才”“对古村落的开发应该适量,要尊重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大家各抒己见,不仅汇报了各项目的工作情况,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疑问,运用大量丰富的图片与文字,分别就古村落民间文艺、文化传统、古建筑等重要课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此次论坛旨在通过对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和方法的探讨,引起有关方面及民众的文化内省和文化自觉,从而探索古村落保护的办法和出路。
精彩语录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
将古村落的保护和民族生活结合起来
对于很多艺术家而言,他们的很多文艺作品基本上都来自于农村,因此古村落生活传统习俗的研究工作必须扎根于农村基层,在继承前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不仅要不断地积累学习经验,也需加强民间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心沉淀,而对于艺术的思考,有时和自身的艺术追求及信仰有很大关系,艺术文化素养取决于你对艺术追求的态度。今后的思考我将会把古村落的保护和民族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思考才会更接地气。
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民协顾问、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
保护古村落要保护主体村民
古村落只有保护是不够的,还要有动态因素。古村落的小溪、舞蹈等,用动态过程形式体现时隐时现的文化艺术,也是古村落生机的所在,没有动态的村庄是死气沉沉的。古村落中有很多故事、传说、民谣,要尊重儒家和传统文化,以及宗教和民间信仰,反映历史中的思想观念。
保护古村落就要保护古村落的主体,不能只是保护建筑,村民是古村落的主体。完善村民流动档案,留下村民追踪信息,在保护古村落的发展中加以利用,防止文物流失,要确定强制性法规,维护古村落的原生态和文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祁嘉华:
重空间形态测量和修复,更要分析营造智慧
古村落保护不仅有形式上的,还有内容上的;不仅有硬件方面,还有软件方面。形式上的保护重空间形态的测量绘制和整治修复,内容上的保护重在营造智慧的分析,以及这些智慧与当下生活关系的发掘。总的说来是两个方面:
一是分析古村落在基址选择、房屋布局、材料使用、内外装饰等方面的规律,探究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将古村落中的营造智慧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升华为中华建筑思想,以改变建筑理论一直照搬西方的局面。
二是将古村落中的营造智慧与当下的城镇建设相结合,在基址选择、房屋布局、材料使用、内外装饰等方面融入前人的智慧,使中国建筑遵循中国的建筑理论,形成中国的风格和气派,彻底改变目前中国城镇全盘西化的局面。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托:
营造技艺与古村落保护
每一种行业都有自己独立而完整的技艺体系和行业行规,作为一名工匠从拜师学徒到出师成业往往要经过数年的学艺,才能掌握一门技艺,而古村落的景观无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活态文化,能较好满足当代都市人景观需求的资源。古村落保护不仅是要强调古建筑的完整性,更要重视对古村落的内涵和古村落中活态文化的保护。毋庸置疑,保护和弘扬传统村落文化,也就是留住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风骨”所在,这不仅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更是文化传承的血脉。
东北大学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导赵琛:
保护传承好古村落具有重要意义
古村落包含着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是鲜活的宝贵文化财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古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保护、传承好这些古村落,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导王振忠:
梳理古村落的历史脉络,满足社会现实需求
古村落不只是老房子,没有老房子的遗存,当然不能成为古村落,但古村落绝不仅仅是老房子。它哈包含着与古建筑相关的诸多历史记忆。因此,对于承载历史文化的古村落,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去观赏,而且要能梳理清楚它的历史脉络。这可能是目前古村落保护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发掘和利用地方志资源,发挥“资质、教化、存史”的功能,更好地为镇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与支持。而这,既有历史传承脉络可寻,又有现实的社会需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研究所教授、博导党安荣:
建设美丽乡村,保护传统文化
移动互联网如潮水一般席卷着世界,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受其极大的影响。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全世界商业和科技创新的源泉,发展的加速器。其滂沱气势正革新着旧有的世界与秩序,成为当下时代最大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古村落传统文化的高效整合,来达到古村落的保护,让更多的人更方便更快捷的了解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内涵。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居民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唐孝祥
申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传统古村落
中国传统村落分布广泛,形态多样,内涵丰富。是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凝聚了中华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深厚意蕴,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记录并表征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哲理思想、宗法观念、环境意识、思维特征。“中国传统村落”申报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申报“中国古村落”要认认真真,不得敷衍了事。要从传统建筑、村落格局、文化传承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说明。
江西师范大学南方古村镇发展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梁洪生:
古村落的保护比保护故宫还难
古村落的保护比保护故宫还难!这么说,一是因为故宫的价值众所周知,但“乡土民居”的价值有多少人关心过?二是因为现代文明生活与保护古村落之间的矛盾。年久失修的破败、“修旧不如旧”的尴尬、“向钱看”的意识。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质建筑及土夯墙,容易推倒也容易腐烂。村民外出务工造成的“空巢现象”,加速了老房子的倒塌,出于战时迁徙或避世的初衷,先祖们选址往往中意偏僻之处、险要之所,导致古村近现代交通多欠发达,与外界沟通有限。也正因如此,古村多未参与上世纪初的工业大发展,从而保留了典型的农业时代生产生活模式。但在上世纪下半叶,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旧生产关系的瓦解,带给农村地区前所未有的冲击。当这些乡土体系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专家们喜忧参半——有人居住的古建筑多保持完好,而一些无人之所的墙体裂缝居然可塞进一个拳头!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浩风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教授黄浩:
对古村落的保护要进行全方位的注重
要记住乡愁,特别是江西乡愁是我这三十年多来走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这段经历也让我亲身见识到了163处明代建筑的艺术魅力,特别是赣东北地区的古村落,给我带来的感受最为深刻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古建筑单方面的进行修复,同时,也要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复原,因为其中的意义所在在于古村落的人文景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很大程度上记录了一个地区的生活内容和方式,显示着前人的美学追求,与现代生活形式巨大的反差,因为古村落中最有味道的的一种资源。
南昌大学博物馆业务部部长毛静:
加强古村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刻不容缓
近年以来,随着我们文化意识的不断觉醒,古村落保护的不断推进深化,古村研究的不断深入掘进,从某种程度上了解了文化的异质化、传统的空洞化、民俗的赝品化,研究的低俗化等现象的发生。但总体状况并不乐观。因此,我们认为,加强以古村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件刻不容缓的问题。研究古村落,要从系统规划,突出自身特色;要从档案文书研究为基础;要注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并重;要注重成果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浮梁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冯云龙:
沧溪、严台是被岁月遗忘的珍珠
浮梁县北部的沧溪村、严台村是宋代理学家朱宏和民国茶圣江资莆的故里,还是东汉高土严子陵的隐居地,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环境优美,民风古朴。2008年和2010年,沧溪、严台两寸分别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各位领导、专家,如果把沧溪、严台比喻是被岁月遗忘的两颗珍珠,那么,“克己故里”、“严子陵隐居地”则是这两颗珍珠核心。愿借本次会议的东风,拂去他们身上的尘埃,让他们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江西省婺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永安:
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古村落的灵魂
当前保护古村落古建筑迫在眉睫,需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政绩观,要尽快设立古建筑保护基金,以便古建筑保护工作不至于为资金短缺停滞不前。同时,还要正确处理“保、建、改”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古建筑是古村落的灵魂,古村落的保护要从根本上进行,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因为古建筑几年不修它就毁坏了,以后想修也没机会,所以一定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无价的古建筑保护中来。保护好古建民居不仅需要中央、省、市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呵护。相信在上级部门的扶持、全社会的关注下,具有外在美学特征和内在文化魅力的古村落将在中华大地上一定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