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冰,雨过天晴,青白自在
特邀通讯员/星川
杨冰的父亲1953年安徽大学毕业分到赣卅五中任美术老师,父亲的版画刻得很好,不管是在家里还是跟着父亲去学校,杨冰自然而然地与画画联系起来,刻版画给予了杨冰童年无数的美好时刻,乃至以后子承父业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好景不长,一切的美好设想在特殊的历史时刻戛然而止,作为家中的长女,不过十七岁的杨冰懵懂地打起背包,随着历史的洪流,上山下乡去了……
田间地头,乡间小径,那里白天没有时间,画画学习,每个人要去应付繁重的农活,一百多斤的稻子凭一己之力挑到仓库里。当汗水浸润了衣衫,疲惫占据了整个身体,杨冰总会仰望着蓝天,心想:“如果以后能谋到一份画画的工作该多好,听说景德镇人大多是画瓷器的,那里的人真幸福。”杨冰不知道这样的体力劳动的日子要持续多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会偷偷地拿出画笔,不断地练习,不断地与梦想对话……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7年,这个历史点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包括杨冰。停止十年的高考,恢复了。这一消息就像一针强心针,给当时倦怠的人们注入了活力。顷刻间,无数激动的灵魂在每个被遗忘的角落里欢腾。杨冰所在的生产大队,当时去报名参加高考的年轻人络绎不绝,不怕路途遥远,就连平时用于生产的拖拉机都感受这种力量,拖拉机的轰鸣声也是欢快的,它载满了梦想与激动驶向这些年轻人幸福的彼岸。
对于从未放弃画画与学习的杨冰来说,她成为了当时所在县里唯一一个录取,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雕塑系专业的考生。她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她梦想的学府,所有的努力与积淀都在那一刻得到了实现。也正是因为杨冰自幼随父研习版画,加上山下乡的人生经历,让杨冰拥有了一种迥异于其他女性艺术家的力量感与概括性。她尝试着版画木刻与陶艺嫁接的可能,让陶瓷艺术旁生新枝,创作出大量无光黑釉刻瓷作品,获得了成功。
作为一名成功的女艺术家而言,杨冰的早起人生经历给予她更多的是力量与坚持。虽然在历史的推动下,她不得不去“学农”,“学工“在现实的磨砺中打磨着自己,不过那些坎坷与跌宕并未消磨杨冰心中的梦想,反而是迸发出更激动人心的火花,这是一种在大雨磅砣而至时,依然坚持,坚守远方的信仰。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无光黑釉刻瓷获得极大成功的时候,杨冰却毅然选择了将“黑白”转换成“青白”。许多人对此表示不解,但真正爱艺术的人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要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最基本的条件便是真心喜爱,正因此,“黑白”变“青白”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因为雨过天晴,天空的颜色是“青白”色的……